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生命接力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16次“换血”成功救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昏迷患者

信息来源:重症医学二科 张静 发布时间:2022-01-2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二科16次“换血”,成功救治一名昏迷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患者最终恢复意识,血小板稳定,转至血液科病房治疗后顺利出院。

  2021年11月14日晚,省立医院急诊科转入一位外院昏迷患者,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伴全身抽搐,看到当地医院的化验单:患者血小板最低只有8*10⁹/L,这么低的血小板随时可能诱发患者全身出血。当时患者前胸部皮肤已出现散在出血点,如果进一步脑出血,随时有生命危险。急诊医护人员立即联系重症医学二科急会诊。

  会诊后,医生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原因不明,存在发热,血小板减少,贫血,胆红素高,肾损害,意识障碍等多个系统功能障碍,临床比较罕见,高度怀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此病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病死率高。患者接受颅脑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立即被转入重症医学二科进行治疗。

  血浆置换是TTP治疗确切有效的手段,也是首选治疗。虽然已至凌晨,重症医学二科病房里医护团队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患者转入后2小时已经成功开始血浆置换治疗。由于患者已出现肾脏、脑、心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科室立即组织院内MDT会诊,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经过4次血浆置换,患者血小板从最低的6*10⁹/L逐渐升高到30*10⁹/L,同时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好转,刺激开始有肢体反应,各脏器功能也逐步恢复。患者送检的ADAMTS13活性显示只有1.25%(正常40%以上),ADAMTS13活性抑制因子抗体阳性,自此患者TTP诊断明确。经过6次血浆置换后,患者血小板升至54*10⁹/L,当科室满心期待患者血小板继续上升时,患者却出现了病情波动。医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联合免疫抑制药治疗。经过16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升至109*10⁹/L,神志转清,拔除气管插管,各个脏器功能也均恢复正常,开始下床活动锻炼,复查ADAMTS13活性也恢复正常。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至血液科病房继续治疗,9天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出院时,患者伸出大拇指为科室点赞,感谢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家属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

疾病小科普

  TTP是什么病?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该病最早由Moschowitz在1924年描述。1958年Amorosi和Vltman总结了该病临床的五大特征,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以及肾脏损害,并称之为TTP五联征,仅有前三大特征的称为三联征。TTP是一种罕见且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率约为3.7/100万,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1:2。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未及时治疗致死率可达90%,快速识别诊断TTP并启动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20126090443.jpg

  TTP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缺乏、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血小板异常活化等方面。临床上将TTP分为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TTP。遗传性(先天性)TTP主要是因ADAMTS13基因突变或缺乏,导致该酶活性严重下降(活性<5%),其常在感染、应激、妊娠等诱因下发病。获得性TTP又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TTP,特发性TTP多因体内存在ADAMTS13自身抗体(酶抑制物)导致ADAMTS13活性下降(活性<10%),其为TTP的主要临床类型;继发性TTP通常ADAMTS13活性正常或轻度下降。TTP主要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DIC,Evans综合征,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等疾病鉴别。TTP血小板输注治疗会加重病情,该病的首选治疗是血浆置换治疗,诊断后需立即进行。每天用新鲜冰冻血浆进行一次血浆置换。血浆体积是患者循环血浆体积的1.0 ~ 1.5倍。血浆置换的有效性归因于补充ADAMTS 13,去除ADAMTS13抑制剂,消除异常大的对蛋白分解酶不敏感的VWF多聚物。随着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预后大大改观,病死率降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