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7年3月 第3期>> 正文

5.jpg

•史事通鉴• “清慎太过”的陆

发布时间:2017-05-08 字数:1393

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不绝于史,但有一个人比较特殊,连皇上都认为他“清慎太过”,降旨责备,诏谕其适当纳贿。他就是唐德宗李适时期的宰相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唐朝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屡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以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他针对当时的实际,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吏治、人才等多方面,提出过许多有效、正确、进步的主张和建议,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他更是勇斗奸佞,并以清慎闻名于世。

陆贽曾拜访名重一时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张镒。交谈了几天后,张镒非常看中陆贽,就想与他结为忘年交。临别辞行时,张镒赠给陆贽百万钱,并说:“就算是给老夫人的一点供养费。”陆贽却婉言谢绝,分文不受。后来,陆贽的母亲去世,持丧洛阳,朝野上下,无不送礼,“四方赙遗数百万”,他同样一无所受。

当时,官场风气十分腐败,贿赂公行。藩镇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常以重贿结交近臣。对陆贽这样的高官近臣,馈赠更勤。重到金银财货,轻到鞭靴细小,凡是能送的,都送上门来。陆贽却杜绝私交,一概不收。他的清白、清高及其改变时俗的良苦用心,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说他沽名钓誉,影响了上下左右的关系。唐德宗也觉得他这样“苛求”自己,有点过分,还下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诸多馈赠,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指示他“如不接受贵重礼物,细小物品如鞭靴之类,受亦无妨”。

但是,陆贽坚持道:“公卿大臣、方岳连帅之间,绝不是靠纳贿才能致诚。相反,贿赂只能开启人们的贪欲之心,影响相互间的正常交往,违背和败坏法律制度。”他认为,拒贿应该防微杜渐,指出,凡索受贿赂,“利之小者,必害于大。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布帛;布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日见可欲,何能自窒于心”。结果,由小到大,贪得无厌,“货贿上行,则赏罚之柄失;贪求下布,则廉耻之道衰。善恶不分,功过不辨,以贿赂多少,为课绩之轻重,法制沦丧,吏道败坏”。

陆贽还认为,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因此,要肃清贿风,首先要从上面做起。他说:“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之不为,以检下也。”所以,为上者率先垂范,下面才能廉洁守法。上不为而下为之,才可以设严防,置明辟,以法治之。为此,他力谏德宗,要“贵德贱财,训人以尊让,示人以不贪,始于朝廷而行于郡国,使廉洁之风渐广,侵渔之害不萌”。并大声疾呼:“伤风害理,莫大于私。暴物残民,莫大于贿。”

陆贽敢于直言,不惧权势。当宰相前如此,当宰相后更是“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所言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

唐德宗因内乱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后建了两个私人仓库——琼林、大盈,存放各地进贡的财物。陆贽却上疏坚决反对,认为国君应该树立俭约廉洁之风,如果国君本人“荡心侈欲”,其结果必然是“侈风教而乱邦家”,而且“终以饵寇”。他建议“悉出以赐有功”,即将库中所存都赏赐给有功的将士,“散小储成大储,捐小宝固大宝也”。

当时,掌管户部度支事务的大臣裴延龄是个妄诞小人。他千方百计地剥夺民财,供唐德宗挥霍,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由于他是皇帝的宠臣,满朝文武都敢怒不敢言。宰相陆贽却列举他的七大罪状,写成了《论裴延龄奸蠹书》,直呈唐德宗。

陆贽终于惹怒了唐德宗,又得罪了权臣,被罢相,被贬到偏远的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别驾,并卒于任上。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