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20年6月 第6期>> 正文

10.jpg

中医科主任司国民:夏季湿多,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习惯不好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2020-07-27 字数:2355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漫漫长夏,又到“除湿”季。湿气是什么?出汗多是湿气重吗?体内湿气重有什么危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司国民为您详细讲解湿气的来龙去脉。

  湿属六气,湿邪致病

  入夏以来常感疲劳倦怠,市民赵先生自我推测,这是体内湿气太重了。

  “我是不是湿气重?”这样的询问,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司国民在门诊过程中已经司空见惯。

  “我们所说的‘除湿’指的是除去我们身体多余的湿气,湿和湿邪不是一回事儿。”司国民告诉记者,湿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六气”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一种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会根据四季的更迭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其中,正常的湿对人体可以产生滋润的作用,但是,如果“湿”过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就成为了“湿邪”,人们常说的“除湿”,除的是“湿邪”。

  “咱们济南人夏天晚上喜欢去撸串,这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脾气不运就会产湿。”司国民介绍,中医上将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顾名思义,阴雨潮湿的天气,人涉水、淋雨,穿没有干透的衣服,湿从外部侵袭人体,这都属于外湿。而内湿一般是脾胃运化功能下降,又好食肥甘厚味、油炸甜腻的食物引起。

  司国民告诉记者,湿属阴邪,湿性重浊粘滞,湿邪侵犯人体,会表现出湿邪过重的特异性症状。就临床表现而言,如果湿邪侵犯头部,头昏沉重,就像头上戴着一个帽子压着;如果湿邪侵犯关节,关节就容易屈伸不利;湿邪侵犯肠胃,多表现为消化能力下降、食欲下降、胸脘痞闷、倦怠乏力。比较直观的,如果早上舌苔厚腻,大便粘滞,这都是湿邪作用的表现。

  作为一种病理因素,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甚至一些肿瘤的发生,都可能和湿邪相关。

  夏季湿多,易伤脾胃

  “天气炎热,身体也热,人就会贪凉,如果不能节制,就会损伤脾胃。而也是因为天气热,食物容易腐坏,吃进去也容易伤脾胃。另外,吹空调贪凉,也能使脾胃受伤。”司国民说,湿不是夏天特有的,四季当中皆有湿,人体也会被湿邪侵犯,只是人体被湿邪侵犯的渠道比较多,导致夏天湿邪的表现比较多、比较重,而究其原因,是夏季伤脾的因素比较多。

  司国民解释说,中医所说的脾,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脏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在中医看来,脾乃后天之本,整个胃肠消化系统都属脾的功能范畴。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消化系统包括胃的受纳、小肠的腐熟、大肠的传导,这都是脾运化功能的体现。如果湿邪重,导致脾功能下降,脾运化不动,所有的水谷精微都不能吸收,就不能为人体代谢。

  司国民告诉记者,健脾是中医中除湿最根本的问题。夏季暑气蒸腾,就需要脾阳来运化。所谓天人相依,人体的阳气与天阳相对应,夏季人体的阳气功能也加强,祛湿除湿的力量就加强,所以夏季是利于除湿的,除湿速度会比较快。

  司国民指出,正常情况下,发汗是除湿的一个渠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出汗多就是体内湿气重。

  “人的出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排毒,另外一种是人体适应炎热气候的降温。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中医中也是一种治病的方法。”司国民说,出汗多并不一定比出汗少除湿多,如果出汗很多,不但不能祛邪,反而会伤阴耗阳,大汗反而并不能除湿。

  此外,胖人多湿,但并不是所有胖都归因于湿邪重。

  正确祛湿,诊断为先

  “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有湿气,但没有湿邪,不过,一般情况下,湿邪也有轻有重。”司国民指出,如果发现湿邪较重,就应该到医院就诊,看湿邪侵犯到什么程度,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果湿邪不是很重,还没达到导致疾病,影响人体生活状态的程度,可以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

  司国民介绍,祛湿的关键是健脾,而健脾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运动,运动可以提升人体整个机能代谢水平,包含胃肠功能,消化能力变好,祛湿的力量就会强一些。另外,就是避开那些伤脾的因素,比如远离潮湿之地,饮食避免黏腻,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风能带湿,生活当中要注意通风,脾受困扰就会少一些。

  另外,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品,比如陈皮荷叶泡水,茯苓煮粥,薏米赤小豆煮水也可以祛湿。

  “《神农本草经》中薏米归于上品,它能够健脾胃、利水气、消水肿、祛湿邪。赤小豆也可以健脾胃,祛湿气、消肿、安心神,这两种在一块用可以祛湿、健脾、安心宁神。”司国民说,虽然赤小豆薏米确实可以除湿,但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常服,“一喝一个夏天或者一年,这都是不对的。”司国民说,薏米性寒,如果胃寒的人,就不建议久服,久服会伤胃,如果食用可以加点生姜中和一下薏米的寒气。

  司国民强调,用药的前提还是辨症,主动对症调理是好事,但如果调理不顺利、效果不明显,还是建议寻求中医大夫的帮助,若不对症,非但不能调理身体,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fmm683.jpg

司国民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治未病中心主任。

  中共党员

  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优秀学术经验继承人

  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山东省著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山东省综合医院中医科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首批流派研究“齐鲁伤寒流派”的主要传承人。

  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精通仲景之学,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创新性的提出了肾病、脑病的气血水辨证。

  近年来,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