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9年7月 第7期>> 正文

10.jpg

急救医生的“十二时辰”

发布时间:2019-12-16 字数:3978


周轶正在给急诊病房患者看片子

周轶正在手术室给刘广平做介入治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民服务解难题。党员医者,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党员群体之一,他们在生死面前分秒必争,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患者解除苦痛。

  在山东省立医院,一位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党员医者,共同书写着百廿省医的辉煌。他们守住初心,肩负使命,在生死面前分秒必争,在危机关头永不言弃;他们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他们以患者为中心,精勤不倦,解除难题,为患者健康全心服务。

  如果说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战场,在每一家医院的急救中心,医生每一个决断,都决定着患者生命的走向,也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和每一位急救医生的医术仁心。

  让我们通过山东省立医院内科党总支第十一党支部书记、急诊内科副主任周轶的"十二时辰",感受那份承载医者责任的不变初心。

敬畏生命

再晚半小时

一条生命就没了

  7月8日19点,在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刘月英不停地按摩着刘瑞杰已经酱紫的四肢,突然的病情恶化,让她有些迷茫而不知所措。眼前的刘瑞杰插着尿管,身体焦躁的扭动着,咬破的舌头溅出的血在衣服上清晰可见。当天一早,因为当地医生的一句“无法救治”,刘月英和家人从邹平驱车赶到这里,刘瑞杰几度停止了呼吸心跳,是医生们一轮轮心脏复苏把他从死亡线上一次次拉了回来。

  “镇定,力度还不够。听一下肺里什么情况,尽量不要出现肺炎,不然会前功尽弃!”周轶刚结束了当天的门诊,快步走到重症抢救室,一手接过听诊器放在刘瑞杰胸前。肺里的声音传到周轶耳中,就像是开锅了的沸水一般:“双肺满布啰音,约胸片,清一下气道,护士吸痰,快!重点盯这个病人,避免出现二重感染,抢救成功率会更大一些!”周轶语速有些急促,“血滤、营养支持要保证,电解质不稳,血滤跟不上,突然心跳停止抢救起来难度会很大。”

  四年前,刘瑞杰在山东省立医院更换了瓣膜,最近半年却没有规律服药,更没有复查,心衰导致他出现急性肾衰。周轶坐镇指挥着,终于暂时稳住了刘瑞杰脆弱的心脏。对他和他的急救团队来说,让刘瑞杰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这是省内顶尖的急救平台,凝聚着无数危重患者的希望,如果在这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那患者很可能再没机会。

  “弥漫性肾损伤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判断病情,突然回头给围在身边的医生说:“叫口腔科,把血止住,抗凝不达标多久了?关注指标,抓紧开始床边B超,看看二尖瓣,联系床边超声,务必要搞清楚瓣膜情况,病人要24小时观察情况!”此时是8日20点,刘瑞杰即将开始最重要的“十二时辰”,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动,都会影响他的生命走向。

  这样情况危急却有条不紊的抢救,对周轶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十几年前周轶还是主治医师的时候,接诊到一位年轻女子。症状就像是普通腹痛,他却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宫外孕”的影子。很快女子就出现宫外孕大出血,紧急输血五六千毫升。周轶回忆说,再晚半个小时,就无力回天了。

  从那时起,周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每当穿上白大褂,他更加小心地对待着每一个等待救治的生命,这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者最初的信念。

对患者负责

反复劝说患者

及时接受介入治疗

  “敬畏生命”的信念也敦促周轶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医疗水平,更加精准做出急症判断。

  “我不想放,放了支架人就不好了。”一周前,71岁的刘广平突发心梗,周轶及时的溶栓治疗保住了他的生命。周轶初步怀疑刘广平血栓的位置在主干血管,仍然有再度堵死的风险,可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受到刘广平和家属的抵触。

  “血管堵住的原因,得做个冠状动脉造影来揭晓答案。这就好比是树干,我们要看看哪个分支出了问题。”周轶收起了刚才在重症抢救室的急迫,晚上8点半,他来到病房,边比划边笑着对刘广平和儿子刘旭说:“你看老爷子虽然70多了,身体状况却很好,否则心衰气短了,咱以后就不能再跳广场舞了。”

  一句话逗笑了还有些紧张的父子俩,这已经是周轶第四次与家属谈话。9日上午10点半,刘广平被家人送入介入诊疗科。周轶穿着将近20公斤重的铅防护服进入导管室,当造影剂缓缓注入冠状动脉,连接心脏的几根重要血管清晰的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必须做介入治疗!”

  但刘广平和家属仍然犹豫。周轶有些着急了,躺在手术台上的刘广平,病情可能在瞬间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你看,这是心脏最大血管分出来的最主要的一根血管,它堵了,要么搭桥要么介入治疗。”周轶指着造影图像,用对方尽可能听得明白的话语,跟刘广平的两个儿子解释道,狭窄已经达到90%以上,不能再等,要是等完全堵住了再处理,即使成功也会留下气喘的后遗症。

  刘旭犹豫不决,转身再跟家人商量起来。周轶跟刚赶来的家属再次解释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反复规劝了十几次后,三位家属被周轶说服签了字。他再次走进了手术室,一个小小的支架被放置到刘广平的血管中,干瘪的血管充盈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埋在刘广平血管里的“危险地雷”被拆除了。

  周轶连一口气都没法喘匀,又要开始新的介入手术。当天他的手术日程里安排了13台,这背后是13个家庭的疑惑和希望和13场不同的拉锯战。车祸受伤、喝农药中毒、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急救中心的家属往往处于崩溃边缘,有时无法理性,甚至失控......

  这些周轶都遇到过,他总是开玩笑说,急救医生除了医术,还得具备有人文哲学的思想,在最短的时间做通家属工作。他还总结出了自己的“谈判艺术”,让家属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方案,提高沟通效率对于生命的救治非常关键。任何困难都阻扰不了他最初的信念:救命。

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差点被父母放弃的他

活下来了

  7月9日晚7点,结束了一天手术的周轶又来到抢救室,之前刘瑞杰的心肾功能持续恶化,室颤一波波地袭来,升压药和强心药,不断注入他的体内。

  “一定得救。”刘月英脸上透露着坚毅,家里只有几亩地,儿子才刚开始工作,她已经开始准备再次向亲戚借钱。“回去把医保手续走一走,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周轶努力平复着语气,又继续指挥着急救医生,抢救着已经失去意识的刘瑞杰。

  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一个病人,这是周轶最为坚定的初心。

  周轶又想起了那个瘦小的身影,那是一个刚上初一的孩子,被送进急救中心的时候,跟现在的刘瑞杰一样,因为重症心肌炎失去了意识。在周轶和团队的抢救过程中,孩子心脏骤停了五次,周轶左手按压着孩子心脏,右手调着起搏器,一次一次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反复的抢救让孩子父母濒临崩溃,他们流着眼泪说:“大夫,这个孩子俺们不要了吧,你们别救了。”周轶一边抢救一边反复对他们说,孩子是有希望的,把病症救治的数据一一列出来给他们看,劝说孩子父母再坚持一下。

  孩子的父母终于被打动了,借钱为孩子安上了起搏器,如今孩子已经上初三,每次来复诊,孩子父母都会叮嘱他,你这条命,是周叔叔救回来的。

  没有任何一名医护人员不想让每一个生命好好活下去。年过九旬、肺部严重感染的老人;严重心梗,除颤100多次的患者,周轶都拼尽全力地抢救回来。

  深夜,急救工作仍然在进行,手术室进进出出的身影,都在跟死神抢着时间。9日深夜23点,周轶得到了让他最欣慰的消息——刘瑞杰的尿袋鼓了起来,有尿了!这意味着他的肾脏开始运作了,终于赢得了一线生机。

  此时,距离周轶的抢救已经过去了不止24个小时,他终于感到了疲惫。当他走出急救中心,紧绷的弦放松下来,突然想起今天又错过了与家人团聚的晚饭。多年来,一有急诊周轶就爽约了家人的陪伴,有时终于抽出时间要陪家人孩子出游,却在出门的那一刻接到急诊室的电话。而家人也早已习惯了,一句云淡风轻的“去吧”,给了周轶莫大的支持,也让他有着难以抹去的愧疚。

  “但每次拼尽全力救回一条鲜活的生命,那种从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周轶说,这是他在那条最本真的道路上走下去最大的勇气。

  04、初心的传承::党员医者的“十二时辰”还在继续

  7月11日一早,周轶又听了一下刘瑞杰的肺音,已经有明显好转,他拍了拍患者的肩膀,插管的患者能做出反应了。“预计再有三五天时间,患者就能转到普通病房了。”周轶给出下一步的详细治疗方案,尽全力让患者尽快好转。

  如今,刘广平康复出院了,13床又收治了新的病人,刘瑞杰顺利转到了普通病房,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周轶的下一个“十二时辰”,依旧等待在眼前。对于周轶来说,医生并不只是救死扶伤,而是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这盒药贵一些,但是省事,这个稍微便宜一点,但是需要定期复查,你决定一下,看哪个适合你。”在门诊上,等待周轶的患者已经排满了整个下午,但每个患者问诊的时间却很长。从身体情况,到家庭背景,再到生活习惯,不同的患者周轶给出不同的治疗计划。他最担心的是,医生全力将患者救治成功后,患者却因为各种原因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在从医的二十年中,他并不是没有过遗憾,他还清晰记得那位因为突发心梗紧急送来中心的六旬老人。周轶吃住在科室,连续抢救了五天五夜,每次老人醒来,都会握着周轶的手说:“谢谢,你们辛苦了。”但最后老人还是走了。

  等送走了家属,周轶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流下了眼泪。从那天起,他真正理解了“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每次看到类似的病人,都会想到那位老人:如果前期管理更好一些,老人就不会走得那么匆忙。这让他更加用心去敬畏每一个抢回来的生命,不要重演遗憾。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不仅也着眼于患者当前的治疗,而是要看一个长期的规划,这样才是对病人负责,对生命的负责。”每次有新的实习医生到急救中心学习,周轶总会这样说。

  党员医者使命的传承,还在继续着。

  (文中部分患者家属为化名)

  (素材来自: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