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行医精术 为师尚德——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张敏教授的大医之道

信息来源:教学部  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11-1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头发白了,耳朵听不清了,但回忆起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的那段岁月,耄耋之年的张敏依然思维敏捷:“做个好医生,要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要热情为患者服务;要积极为患者治疗;要细心、用心,还要有责任心。”

1.jpg

  张敏,生于1936年10月,福建福州人。1954年考入山东医学院,195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省立医院。此后多年,他深耕普外学科,治愈患者、带教年轻大夫,用医之大爱、师之大德,书写了一段温暖而丰盈的人生篇章。

  “你将来学医吧”

  父亲一句叮嘱,奠定医者仁生

  世间业术有几何,至精首善当为医。张敏的行医之路,要从父亲的“追梦之路”说起。高中毕业后,时年17岁的父亲从福建福州一路北上,准备到大名鼎鼎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学医。可惜时局动荡,行至徐州便不敢继续向前,只得折回上海,考取了圣约翰大学医学系。两年后,又误打误撞成为一名海关职员。

  “我父亲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坚持学医,所以他常叮嘱我说‘你以后学医吧’。”张敏介绍,1954年他顺利考入山东医学院,“也就是我父亲当年想要报考的齐鲁大学医学院”。1959年,张敏顺利毕业,并成为省立医院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当时,医院职工加起来只有500余人。外科是一个大科室,设有骨科、胸科、普外科、泌尿科。”张敏回忆,按照医院规定,刚入职的住院医师,要在科室之间轮转学习。此外,当时医院还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白天都在病房里,晚上就住在医院仁和楼三楼的集体宿舍内”。

  结婚之后,张敏在医院北门外的职工宿舍区有了一个面积12平方米的小家。即便家与医院的距离不足50公尺,但他仍然常常“夜不归宿”。“外科常有危重患者,作为住院医师,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出现意外,要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张敏说,因此,他常常在病房里、在办公桌上将就一晚。

  “做医生嘛,首先要对患者负责。”张敏说道。

  “没事经常转病房”

  扎根病房,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工作以后,张敏开始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开展手术。“最早从阑尾炎这类比较简单的手术做起,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张敏回忆,慢慢地,胃肠、肝胆相关手术他都能熟练操作。医术愈发精湛,张敏的心却不敢有丝毫放松。

  每次做完手术,张敏都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每天晚上,都要到病房里转转,看看患者的呼吸、心跳、排尿等各类生理体征。确认没问题,才敢回家。”张敏介绍,当时,辅助检查手段比较简单,仅有透视、拍片、和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没有先进的检查仪器,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医生的观察和经验来及时判断病情、给出诊断。“所以,空余时间,我经常去转转病房、看看患者。”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认为是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这类手术涉及胰腺、胆囊、胆总管、肝脏、胃、十二指肠、小肠等多个脏器,同时还要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要进行胰肠、胆肠、胃肠、肠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操作复杂、风险高。”张敏介绍,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医疗器械,所有吻合口都需要一针一针地缝合,手术十分复杂,一台手术往往需要五到六个小时。而且,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即便术后已经满身疲惫,张敏也丝毫不敢松懈,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直至其顺利度过危险期。

  在临床工作之外,张敏也致力于医学研究与教学传承。他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与完成的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981年6月,《小儿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项目获山东省卫生厅三等奖;1984年12月,《麻刺麻醉甲状腺手术》项目被评为国家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1991年1月,《布—加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项目获山东省卫生厅一等奖。因贡献突出,1993年,张敏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个人做不了手术”

  一名好医生,要懂得如何培养年轻大夫

  在外科工作越久,见过的复杂病例越多,张敏越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做不了手术,必须要有得力的助手协同配合。”所以,在他看来,医生的基本素养,除了医术精湛,还必须具备带教能力——“要能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因此,在以医术守护生命的同时,他也以师者之心,悉心培养医学新人。如何培养呢?

  “第一是教做人,年轻医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最关键的是先教会他们待人接物、养成良好的品德。”张敏说,学医先学做人,只有先成为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医德过硬的好医生。

  打好品德基础的同时,张敏也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低年资的医生,要认真培养,带领他们一步一步从实践中夯实临床技能”,张敏说道。而对于医学院的学生,则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带着他们一起查房,结合具体病例讲解病情与治疗方案。至于研究生,他更加注重亲力亲为地指导。

  “先要自己不断学习,才能帮着研究生找准研究方向、确定有价值的课题。”张敏说,修改论文时,“更是不能马虎,要把引用的文献出处、作者、原文等找出来,仔细对照,确保准确无误”。

  “医学是实践科学”

  勤学苦练,在不断实践中“百炼成钢”

  行医数十载,张敏对医学有着深刻而朴素的认知:“它既深奥,又普通。有些疾病诊断起来很难,有些则一目了然。如何才能准确、迅速地做出判断?答案只有一个:仔细观察,不断实践。”

  不断实践——这是张敏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业内知名专家的“秘诀”,也是他传授给学生的“心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想学好它,别无他法,唯有多看、多练,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张敏说道。

  为师者,正人先正己。为此,张敏一直要求自己多转病房、勤看患者,认认真真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中,张敏“带着研究生上门诊,带着年轻医生上手术台”,引导后辈在实践中体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同时,他还格外强调一个“细”字。他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都要静下心来,细致地检查,不能误诊、漏诊,“医生本来是治病的,如果不够细致,不仅病治不好,反而害了患者”。同样的,作为师者,如果教学不细致,不能培养起学生细心的品质,同样贻害深远。

  “年轻时,上级大夫教我做人、传我医术。如今,我也愿意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医者。希望他们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将这份医者仁心传承下去。”张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