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处>> 部门动态 >>正文

部门动态

【国庆健康行】“节后综合征”来袭 这些“收心处方”要存好

供稿:宣传部 临床心理科 发布时间:2025/10/8 9:34:13
字号:
+-14

  国庆遇中秋,双节同欢庆,8天小长假如约而至,回乡探亲、走亲访友、旅行出游,每一刻都充满幸福与温柔。在享受举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的完美中秋假期之余,要谨防“节后综合征”来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斌为您解惑,助您摆脱“节后综合征”。

8.jpg

专家简介

9.jpg

  王斌

  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躯体化症状诊疗研究中心 常务委员、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神经科学学会行为与健康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节后综合征”,一般是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假期(5~7天)后,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易感疲乏,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失眠、焦虑、忧郁、情绪暴躁等症状。一般在3~7天自然缓解,如负面情绪或身体不适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节后综合征”是怎么形成的呢?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学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在放假前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但到了假日,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破坏,长假过后,又要恢复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此时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从而导致“节后综合征”,即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没有建立时出现的“混乱”。以下教您几招摆脱“节后综合征”。

  一、不愿上班

  表现:经过连续几天的假期,觉得上班有些不适应,有些人还会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甚至对上班怀有恐惧的心理。

  对策:上班族应尽量暂停应酬,自我调节,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心态逐步调整到工作状态上。最好办法是户外运动或室内有氧运动,如快走或超慢跑、有氧操、打太极拳等。运动会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快乐激素),抑制皮质醇(压力激素),带来愉悦感,缓解焦虑和抑郁。一旦出现紧张、忧虑、厌倦的不良心态,也不要着急,白天工作时可以喝茶、咖啡提神,也可以有意识地正念呼吸,中午小憩一会,晚上按时上床睡觉,随着吐故纳新,紧张也会随之离开身体。

  二、睡眠紊乱

  表现:长假玩乐过度,甚至通宵娱乐等打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对策:1.刺激控制法,核心是建立睡觉和床的关联性。只在有睡意的时候才上床,如果20分钟还没睡着,就离开床,等到有睡意再回床睡。上床前把手机、电视遥控器、食物都放的远远的,不要在床上做任何跟睡觉没有关系的事情。

  2.松弛疗法,通过放松身心来缓解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试着听一听减压放松的音乐,释放负面情绪,舒适地入睡。

  3.食疗法,许多食物都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如莲子、百合、桂圆、红枣等等,适当进食可以有助睡眠,但不要睡前吃,不然胃会让你睡不着。

  4.不要试图刻意入睡,晚上睡醒了不要看手机,更不要不停地看时间,放松下来,感受一下身体与床接触时的温暖感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静静地休息,也很享受。

  三、退潮后抑郁

  表现:大脑经历了长假的过度兴奋后,回归到日常工作的我们难免会有些心情低落、精神萎靡,这与长假后压力环境转换导致的焦虑情绪相关。

  对策:复工初期逐步适应工作节奏,可以列一个待办清单,避免高强度任务引发负面情绪,可以结合适度运动改善情绪状态。同时保持情绪乐观,积极面对,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告诉自己“我可以慢慢来”“我能行”,有助于减少紧张感,每完成一项工作就鼓励自己,增强掌控感和成就感,如果感到焦虑或烦躁,可以尝试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练习来平复情绪。

  四、肠胃紊乱综合征

  表现:小长假期间一不小心就贪吃过度,加重了肠胃负担。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高糖的中秋月饼一开吃就停不下来,甚至饮酒过度,会进一步加剧胃肠负担。

  对策:假期后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瓜果蔬菜、粗粮、多喝水,减轻肠胃负担。膳食要营养搭配,“四格饮食法”是不错的选择,即每餐两份蔬菜,一份优质蛋白,一份主食(粗粮+水果),必要时也可服用益生菌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