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处>> 部门动态 >>正文

部门动态

【国庆健康行】警惕旅行“隐形杀手”: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致命之旅

供稿:宣传部 血管外科 发布时间:2025/10/7 9:40:50
字号:
+-14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无论是计划长途旅行还是居家休憩,有一种健康风险值得每个人警惕——深静脉血栓(DVT)及其最危险的并发症肺栓塞(PE)。它们如同身体里的“幽灵列车”,一旦启动,可能在瞬间危及生命。今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何玉祥将带大家认识这一健康隐患,助您度过一个安心、健康的假期。

13.jpg

专家简介

14.jpg

  何玉祥

  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血管与肿瘤学组委员、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糖尿病足山东分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血管修复与重建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门静脉高压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栓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血透通路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主动脉亚专委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创面修复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介入放射学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血友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血管瘤脉管畸形分会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大血管腔内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擅长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缺血性糖尿病足、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颈动脉狭窄、静脉曲张、透析通路(尿毒症造瘘)、深静脉血栓、侵及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等血管疾病诊疗。

  曾获省级党委及省政府联合颁发荣誉2项、获得省级党委及省政府联合记功1次、省级荣誉称号1项、市级行政荣誉称号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第一站:血栓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第一位“杀手”:深静脉血栓形成。

  什么是深静脉?

  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大家在手背、脚背上看到的“青筋”就是浅静脉。而深静脉则深埋在肌肉群之中,主要负责将身体大部分血液(约90%)从四肢运回心脏。DVT,就是指在这些深静脉血管内形成了血凝块(血栓)。

  血栓为何会形成?

  ——经典的“Virchow三角”理论

  早在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揭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至今仍是诊疗的核心理论:

  血液流速缓慢(血流淤滞):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时间静止不动,比如长途飞行、驾车(经济舱综合征)、手术后卧床、瘫痪等,都会导致下肢肌肉泵作用消失,血液在静脉内流速减慢,如同河水流速变缓后泥沙容易沉积一样,血细胞也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

  血管壁损伤:手术、外伤、静脉穿刺、化学药物刺激等都可能损伤光滑的静脉内膜。一旦内膜受损,就会启动身体的凝血机制,在破损处“打补丁”,这个“补丁”就可能演变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变“稠”): 某些疾病(如癌症、肾病综合征)、遗传因素、激素变化(如怀孕、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脱水等,都会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的风险显著增高。

  DVT的警示信号:

  DVT最常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左腿。典型症状包括:

  单侧肢体肿胀:这是最显著的标志。一条腿明显比另一条粗。

  疼痛和压痛:感觉类似肌肉拉伤,走路或站立时加重,可能沿着静脉走向有压痛。

  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患肢皮肤颜色改变,摸上去感觉发热。

  但请务必注意:超过一半的DVT患者症状非常隐匿,甚至完全没有症状!血栓就在这种“沉默”中悄然生长,为下一步的致命旅程做好准备

第二站:血栓的脱落与奔袭

——肺栓塞(PE)

  如果深静脉中的血栓不稳定,一部分或全部脱落,它就会随着血流开始一场危险的旅行。

  路径是这样的:下肢深静脉 → 身体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右心室 → 肺动脉。

  肺动脉是负责将右心室泵出的、缺氧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通道。当脱落的血栓(现在称为“栓子”)随血流抵达这里时,由于肺动脉血管逐渐变细,栓子很容易被卡住,造成肺动脉堵塞。这就是第二位,也是更致命的“杀手”——肺栓塞(PE)。

  肺栓塞的致命后果:

  肺动脉一旦被堵塞,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呼吸衰竭:堵塞导致肺部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身体会急剧缺氧。患者会突然感到呼吸困难,这是PE最典型的症状。

  循环衰竭:肺动脉堵塞使得血液无法顺利进入肺循环,右心室需要极度费力才能将血液泵出去,导致心脏负荷急剧加重,可能迅速引发右心衰竭、血压骤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

  胸痛:由于肺组织缺血或刺激胸膜,会引起剧烈的胸痛,常为胸膜炎性刺痛,有时也类似心绞痛。

  PE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联征”: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但同样,很多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只是感到莫名的恐慌、头晕、晕厥或轻微的气促。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大面积肺栓塞可以在几分钟内导致死亡,是真正的医疗急症。

第三站:诊断与阻击

——现代医学的应对策略

  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诊断工具:

  对于DVT: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首选的“照妖镜”,无创、便捷、准确率高,可以清晰地看到血栓的位置和范围。

  对于PE: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像三维地图一样精确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塞情况。此外,D-二聚体血液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也能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治疗手段:

  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阻止血栓蔓延、消除现有血栓、预防复发。

  抗凝治疗: 这是基石性的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的血栓形成,为身体自身的溶栓系统清除血栓创造条件。通常需要服药至少3个月,甚至更久。

  溶栓治疗: 对于危及生命的大面积肺栓塞或严重的下肢DVT,我们会使用溶栓药物,通过静脉滴注,像“化瘀药”一样主动溶解血栓。这种方法疗效强,但出血风险也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手术/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对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中仍发生血栓脱落的患者,我们可以在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内放置一个像“伞”一样的滤器,它能拦截脱落的血栓,防止其冲向肺动脉,作为一道“安全网”。

  导管直接溶栓或取栓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将导管直接送到血栓内部进行溶栓,或用特殊的器械将血栓粉碎、吸出,实现更快速、更直接的血栓清除。

终点站:预防胜于治疗

——让“幽灵列车”永不启动

  对于DVT和PE,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

  谁是高危人群?

  近期接受过大手术(特别是骨科、盆腔手术)或严重创伤者;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者;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在接受化疗者;孕妇及产后女性;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有DVT/PE家族史或个人史者;肥胖、高龄(60岁)、吸烟者。

  如何有效预防?

  动起来!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长途旅行时,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做做踝泵运动(脚尖用力勾、再用力踩,像踩油门一样),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有效调动小腿肌肉泵,促进血液回流。

  多喝水:保证充足饮水,避免脱水导致血液浓缩。

  健康生活: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物理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如术后),医生会建议使用梯度压力袜(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从外部给腿部施加压力,促进血液流动。

  药物预防:对于极高危的患者,医生会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虽凶险,但可防可控。了解它的危险因素、识别早期信号、掌握预防方法,是保护我们自身和家人生命健康的关键。假期期间保持适当活动、充足饮水,如有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愿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国庆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