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处>> 部门动态 >>正文

部门动态

医心如炬 砺行标杆——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汪翼教授临床护幼、教学传灯的医路星光

供稿:教学部,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9/11 9:44:32
字号:
+-14

  择“医”事,终一生。

  九月的风裹挟着夏末的余温,轻抚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儿科诊室。一如五十余年里每一个坐诊的日子,全国知名儿科专家、主任医师汪翼教授耐心细致的为一名名患儿诊疗。

23.jpg

  自1969年医学本科毕业,她深耕儿科专业五十六年,成为扎根临床、锤炼医技,护佑儿童健康的“好医生”;成为凝聚“医”心、挺膺担当,为儿科发展实干筑梦的“领头雁”;成为严谨笃学、镞砺括羽,为医学事业传承不息的“授业者”。

  时光流转,那些她救治的儿童逐渐走上生活的正轨,她编写的教材正在全国医学院校沙沙翻动,她的学生在全国各地独当一面,这或许就是一个儿科医生最辽阔的人生注脚。如今,虽年已八旬,汪翼教授依然精神矍铄地活跃在小儿疾病临床诊疗、教学一线,将数十年的从医、从教经验化作点点星光,照亮后来者的路。

24.jpg

始于初心:

儿科,“医”生无悔的选择

  岁月不居,从万千患儿口中的“汪阿姨”到“汪奶奶”,从千余学生尊称的“汪老师”到“汪教授”,转眼汪翼教授已经从医五十六载。回望来时路,她清晰地记得从医的初心,眼中仍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言语间是发自内心的骄傲。

  “学医是我从小的梦想,说起来也是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母亲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护理专业,一生从事与护理专业相关的临床、教学工作。不仅如此,小时候我跟随母亲在山医,也就是现在的齐鲁医学院内居住了近十年,身边很多长辈不仅是医生,也是老师。”汪翼教授感慨地说,家庭与成长环境对她的影响至关重要,让自己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救死扶伤的神圣和医生这一职业的责任感,并立志成为同样的人。为此,汪翼教授奋发图强,在1963年如愿考入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1979年,汪翼教授考取研究生,跟随我国著名儿科专家杨亚超教授、马沛然教授学习。在那个儿科领域缺医少药的年代,追随名师、刻苦求学的岁月,也正是汪翼教授践行使命、奠基未来的起点,真正将“仁心仁术”刻进骨髓,将儿科疾病诊治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倾尽一生护佑患儿的生命健康。

  “杨亚超教授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献身儿科事业的精神,以及不计个人名利、倾尽心血培育年轻人的行动让我终身受益;马沛然教授勤奋刻苦、思路活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等教给我最佳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方法。两位教授高超的医术、严谨的带教态度奠定了自己扎实的临床思维与技能基础”。汪翼教授表示,不仅如此,她在听讲、学习、临床实践过程中,反复临摹、对比分析、用心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这也为她日后走向三尺讲台教学传承埋下了有益的种子。

  潜心于儿科疾病的治疗,汪翼教授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是山东大学校聘关键岗位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模范院长、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卫生系统巾帼建功十大标兵、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大学教学名师、山东大学育才功勋、山东省立医院杰出学术带头人、首届省医名家、山东省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从守护危重患儿的惊心动魄,到突发公卫事件中的坚守,从抽丝剥茧解决疑难杂症的精准,到对常见病了然于胸的从容。她的诊室,见证了焦灼的泪水,也盛满了康复的笑颜,“儿科,儿科医生,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25.jpg

精于临床:术为矛、爱为盾,

守牢儿童生命健康

  儿科常常被称为“哑科”,儿童往往说不清哪里不舒服,且起病隐匿、病情变化快,诊治难度和压力大。汪翼教授认为,医生必须具备精准的诊断能力,熟悉儿童生理特点和各类儿科疾病的诊治逻辑,才能快速判断病情、制定合理方案。

  汪翼教授始终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坚持持续学习与临床经验总结,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国内外儿科前沿进展。她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小儿心血管疾病领域,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川崎病,以及儿童单纯性肥胖伴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从医五十余载,汪翼教授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抢救,许多年前那个夜晚的一场救治让她印象尤为深刻。当时,一名婴幼儿因快速性心律失常入院,入院时其情况已十分危急,进行静脉注射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深夜接到电话的汪翼教授紧急赶到医院,与团队再次评估后,决定在以相关诊疗指南为基础的同时,充分考虑患儿个体差异,果断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最终患儿心律转复、康复出院。“每次看到这一个个柔软粉嫩的小生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是我的最大心愿。每一个患儿都值得我们竭尽全力。”回忆起那次抢救,汪翼教授平淡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担当、是诊疗指南与个性化治疗有效结合的典型范例。

  不仅如此,在汪翼教授心中,每一个患儿都是需要用心用爱呵护的天使。“面对因病痛哭闹的孩子,要有耐心、有同情心,从内心深处爱孩子”,她总是用温暖的笑容、和蔼的语气缓解他们的恐惧,抚慰家庭的焦虑。《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训诫,在汪翼教授治愈患儿、安抚家长的场景中有了鲜活注解。多年来,她始终用爱,给予患儿和家长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在与病魔斗争的路上不再孤单。

  1994年,汪翼教授赴美访学。“到了美国,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医疗设备的快速更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紧密结合,都让我十分震惊。发现自己离现代医学的要求差距太大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表示,尤其是美国重视疾病预防的理念,为她打开了新的思路,也由此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儿童期防治。此后,除了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她长期致力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机制、早期预测与早期干预研究。

  扎根儿科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领域,从一名普通儿科住院医师成长为科室的带头人,每一步都浸透着汪翼教授对患儿的关爱、对医术的执着以及对责任的坚守。

诚于传承:

双肩担当成就“小儿”科的“大作为”

  省立医院儿科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一直是山东大学医学院重要的教学科室。正式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单位后,也承担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学任务,是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最早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点,是国家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等,被称为培养优秀儿科医师的摇篮。

  正因如此,汪翼教授“医师”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始终交织。汪翼教授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对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她总结、提炼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要求。医德医风教育始终是她的“第一课”,在她看来,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生面对的是患者,患者以生命相托,责任重大。做医生要对患者负责、对职业尽责。

  “为奠定他们扎实的临床基础,对每一位学生,我都要严格地进行正规的临床技能培训。通过门诊、带教查房等方式,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对复杂病情进行逐层分析。对他们的论文,我也总高标准、严要求,字字斟酌地修改,一篇论文修改十遍八遍是常有的事。即便是幻灯片,我也要一张张地检查、修改。”在学术上,汪翼教授的严谨是出了名的。

  严师出高徒,汪翼教授先后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27名,为儿科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此外,汪翼教授主编高等医学教材5部,其中3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不仅如此,担任医院儿科主任期间,汪翼教授同样注重年轻医生团队的培养,站在历代儿科主任、专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带领儿科团队努力实现着临床、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其中,教学工作始终由她主抓,“在医学领域,‘教学相长’体现更为明显”。她主张临床教师要经历从“见习带教-实习带教-大课堂”的逐步成长,要注重对优秀临床教师的选拔,增强临床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才能切实推动医院教学发展;而临床教学可以开拓思路、提升平台,反过来对临床业务和科研水平产生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求,2005年,时任省立医院副院长的汪翼教授向医院申请组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医院的支持下,她和团队逐步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建平台、三年求发展”的建设规划:2007年,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正式成立;同年9月,医院共6个专业获原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基地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至2020年,医院培训各级各类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护理人员、规培生、研究生、实习生、见习生近4万人。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在技能中心正式挂牌。自2012年开始,承担起山东大学留学生课程及考试安排。多年来,医院选手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临床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在单项操作及团体赛中均多次获奖。

  为提高研究生导师培养能力,汪翼教授二十多年前就组织了对全院导师进行为期2天的集中培训,从“医德师风”到“如何选题-立项研究-推广转化”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培训,为省立医院规范化培养导师开创了先河。

  时至今日,汪翼教授仍坚守在教学一线。2025年,她担任医院新一届教学督导组顾问,为医院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21日,汪翼教授在省立医院举办的首期“大思政讲堂”中,结合自身从医经历,深情回顾了吴阶平院士“多思探索创新”的治学精神、裘法祖院士“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育人理念,以及省立医院杨亚超、苏应宽等前辈“海归报国、甘为人梯”的感人事迹,更是引发全场共鸣。

  “作为带教老师,帮助学生成才是自身的使命。科学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帮助年轻人进步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汪翼教授如说是。

28_副本.jpg

32.jpg

  从医五十余载,汪翼教授见证了万千孩子的成长,也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温暖。医心如炬、砺行标杆,白大褂包裹着她以岁月沉淀的勋章,听诊器丈量着她藏在细节里的初心,三尺讲台承载着她教学传灯的足迹。

  这便是她对稚嫩生命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