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术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字号:
+-14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特色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

  置管适应证:1.超早产儿:有潜在的长期肠外营养和用药需求。2.输注营养液≥5d: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推荐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3.输注高渗性(>600mOsm/L)液体:外周静脉输注高渗性液体时,有发生静脉炎的高风险,且外周静脉只能耐受短时间高渗性液体输注。4.输注pH<5或pH>9的液体或药物。

  人员资质及培训:组建专业团队:科室有8人组成的PICC置管小组,并持有国家级置管资质和省级资质,定期培训医护人员PICC相关知识,采取包括培训在内的综合性预防策略,显著降低CRBSI发生。

  导管选择1.9F小管径单腔导管: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以减少静脉炎发生。

  置管部位及静脉选择:优先下肢静脉,首选大隐静脉,经大隐静脉行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堵管和感染发生率更低。

  置管前消毒:使用碘伏,清洗残留物:推荐使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清洗碘伏残留物,以减少碘吸收。不推荐其他消毒剂:不推荐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或酒精消毒皮肤,氯己定或酒精剂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灼伤。

  尖端定位:科室采用胸部X片联合超声技术,定位PICC尖端。

  冲管与封管:用药前后冲管:推荐用药前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肝素封管:推荐使用1IU/mL肝素封管。不推荐抗生素溶液封管。

  敷料选择与更换:使用无菌透明或纱布敷料,及时更换,不推荐含氯己定的敷料。

  PICC拔管:治疗不需要时拔管, 高度怀疑或已发生CRBSI时拔管,不推荐血栓后常规拔管。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持续输注肝素降低堵管发生率,应用集束化护理预防CRBSI,不推荐肝素预防血栓。

  冲管和封管注意事项:推荐冲管和封管时使用≥10mL注射器。

  拔管困难处理:推荐拔管困难时暂缓拔管,经热敷后再尝试拔管。

  拔管失败处理:推荐拔管失败后使用扩血管药物外敷静脉、导丝引导拔管,必要时手术取出导管。

  中心院区新生儿科静脉治疗护理团队,将精湛的置管与维护技术应用于住院患儿,年置管量300余例,具备省新生儿PICC专科护士师资资质,每年举办PICC置管工作坊,陆续开展了PICC心电定位技术、PICC超声定位技术,提高了一次性定位成功率。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