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医护人员们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八月十五,秋已过半,是为中秋。中秋,是个让人一听就勾出无限思念的节日。
中秋佳节,大多数人都阖家欢聚共团圆。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中秋,有的只是为抢救患者的争分夺秒。
急救中心护师宋甜甜:
过节不回家已经习惯了
去年11月,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不幸染上甲流,当时已经怀孕8个多月。“她那时情况非常危急,母子恐怕都只能保住一边。但最终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母子平安。”宋甜甜作为当时其中一位责任护士,在面临可能被传染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去帮助孕妇,“我们也没料到母子都能保全,孕妇醒来后还是很惧怕,我就让她放心,不要害怕,孩子都非常安全。”当母亲和两个孩子都平安出院时,宋甜甜松了一大口气。“我在急诊科已经工作了6年,直到现在,每次看到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我的心情跟他们家人是一样的。”
今年30岁的宋甜甜怀孕6个多月了,医院规定,医务人员怀孕6个月后便可以不用再值夜班,所以今年中秋,她只需值三天白班。“我家就在德州,平时一个多月能回去一次,过节不回家已经习惯了。”宋甜甜无奈的笑笑,当然,她心里还是想回家过节。
“爸妈,中秋因为工作需要就不回家过节了,忙完这阵就回家陪你们。”
重症医学科护师温艳海:
过节替有孩子的同事值班
今年过节,27岁的温艳海主动给同事提出,自己替她值班。
“我自己还是单身,这种团圆的日子应该多留给想孩子的同事。”温艳海边说边害羞的笑着。“其实我这也算是跟她调休,这次过节陪不了家人,下次还能赶回去给姥姥过生日。”
“小温就像他的姓一样,是个温暖热情的男孩子,这点从他照顾患者就能体会得到。”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李洪振说。
温艳海这几天一直照顾的209床大叔是个肠梗阻术后患者,“他已经醒了,做着气管插管,不能活动,整天躺在病床上很难受。”为了早日拔除大叔的气管插管,温艳海协助医生和呼吸治疗师共同实施脱机试验,并鼓励患者竖立信心,“我常常与病人换位思考,谁也不想总受病痛折磨,所以我与患者共同努力,尽快为他们减轻束缚。”
“我们医院排班是比较有弹性的,主任护士长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李洪振说,每到过节,科里也会给值班的医生护士买些蛋糕、零食什么的,订的饭也会比平时更加丰富,为的是能让他们感到节日的温暖。
急救中心主治医师张科:
不想过节,只考虑1到31号怎么过
今年35岁的张科是医院里较为年轻的医生,他说,到了节假日,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比平时都要大,就得年轻医生顶上去。
还记得工作第一年刚上夜班的时候,那时候很多症状较轻的患者也会到急救科来看病,张科对每一位患者都苦口婆心地叮嘱,他还记得到了凌晨一点多,嗓子就已经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对张科来说,周末、节假日、过年,跟平时一样过。但他仍记得去年中秋时,接诊过的一例唐氏综合症患者。23岁的小唐因为患病的缘故,长得像个孩子,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直接送去了儿科。“医生一问23岁了,抓紧又给送到急诊,到我们这里时呼吸已经停止了。”因为床位紧张,张科就地铺了张护理单子,给他做心肺复苏,好在10分钟内小伙子就恢复了生命体征。
作为医生来说,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有次从早上8点连做8台手术,一直到晚上9点,身上一直穿着30多斤沉的铅衣,每做完一台手术,前胸后背都会湿透。”最后一台手术做完时,患者家属对张科说:“以前没觉得医生累,现在才知道,你们是真的辛苦。”
“我的爱人也是医务工作者,对老人和孩子陪伴少一些。不过,我们还是要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好每一位病人,努力减轻病患的痛苦。”
急救中心主治医师刘福利:
越到放假的时候压力越大
“我工作10年来,中秋从没回家过过节,近几年过年也因为要值班没回去过。”
作为一名急诊大夫,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刘福利说,很多人平时没空看病,都忍到了假期才看,再加上假期有不少从县医院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等因素,导致假期工作压力比平时还要大,而且假期越长,压力越大。“中秋假期一天门诊量能达到400多个,平时也只有300多个,情况大都比较严重。”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刘福利觉得因为自己,家人的幸福指数都变低了。有时候因为半夜两三点的急诊起床时,跟夫妻二人一起睡的孩子就会被吵醒。“孩子迷迷糊糊问我,’爸爸你去哪儿’,这时候妻子就会耐心说给孩子,’有人生病了,爸爸要去救命。’所以孩子从小就知道爸爸是医生,要治病救人。作为医生的家属,需要承担的太多了。”刘福利不由得感叹。
“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是觉得对不起他们。但是看到节假日还大老远过来看病,特别是外地的患者,能帮他们解除病痛,心里还是有些安慰的。”
高强度、高密闭、无节假日,他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24小时超负荷工作,他们大多也都经历过……即使顶着再大的压力,再大的疲惫,面对命悬一线的病患,他们也会奋不顾身,尽最大努力去挽救。
----致敬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焉然 张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