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健康界 ·医者家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王潍博:三代行医,和女儿成同事,却对医生世家没有执念

信息来源:健康界 发布时间:2021-08-2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王潍博是该院鼎鼎有名的医生。从医三十六载,凭借精湛医术,他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成为患者及家属交口称赞的好医生。

  如今,女儿也在他的影响下踏上了从医之路,与王潍博成为了同事。

  从父母辈算起,到女儿这里,家中已是三代行医,堪称“医学世家”。然而,于他而言,这个称号是一种肯定,但更是一种鞭策,激励他既要传承父辈志愿,更要为下一代躬先表率。

  谈及对女儿的期望,身为父亲,他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身为同事和前辈,他希望女儿能够加倍努力,成为真正对病人负责的好医生。

微信图片_20210820085550.jpg

  王潍博,省立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兼化疗科主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为致敬“了不起的三代医者”,健康界就此采访了王潍博,以下为其口述:

  出生在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家庭中,小时候就总是看到父母在医院里忙碌,为病人诊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而又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那个年代,医生这个职业是十分神圣的。每当看到父母治愈患者后,患者和家属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认可,我就深深体会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以及救死扶伤的成就感,于是暗自立志,未来也要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的好医生,用医术去缓解患者的痛苦。

  1985年,我从当时的青岛医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山东省立医院工作。

  相对于其他科室,肿瘤其实算得上是一个新兴学科。在千禧年前后,我加入肿瘤中心时,对于肿瘤的研究与治疗也才刚刚起步。

  由于那时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远不如今,进行体检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因而导致前来就诊的肿瘤患者,不少都是癌症的中晚期患者。

  病情的复杂,以及治疗方案的匮乏,对刚刚从呼吸专业进入肿瘤学科的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

  不过,从小看惯了父母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我也早就知道成为医生是一条需要不断更新,终身学习之路。

  因而这些困难并没有成为我精进医术的拦路虎,反而成为我努力钻研的动力,帮助我快速建立起知识体系。

  俗话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者仁心,可以说是对医生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由于一直以来对于肿瘤的各种误解以及体检的不及时,早些年来到我这里的患者,不少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还有些因为病情复杂,别的医院不愿收治的患者。

  面对这些患者,治疗就从单纯针对肿瘤的治疗,转变为需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的系统性治疗,而这就对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医生能够针对病人肿瘤进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更需要医生能够在综合考虑病人身体情况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救治。

  记得有位从其他医院转院的结肠癌患者,我接诊时,患者已经是晚期了,同时合并的肝转移已经对患者的肝功能有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如果完全进行姑息治疗,患者的预期寿命可能只有短短两到三个月;而如果选择积极治疗,则需要承担极高的风险,因为当时患者肝功已经出现损害,稍有不慎,治病就变成了“致”病,加速患者的恶化。

  其实,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当时我是犹豫的。但是,与患者及家属的多次沟通,让我感受到了患者强烈的求生欲,因而决定采用相对积极的治疗方案。在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进展及身体情况后,我选择了相对温和的化疗方案。

  虽然,这个方案对患者没有实现彻底的治愈,但却帮助预期寿命只有几个月的患者,最终延长到了两年。这不仅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天伦之乐,更让患者家属也得到慰藉。

微信图片_20210820085553.jpg

  2016年,王潍博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与当时在美国德克萨斯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博士的女儿合影。

  由于医生平日工作繁忙,因而对家庭的付出就会有所减少。记得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我永远是最晚的一个接孩子的家长,以至于很多次不是在班里接女儿,而是在传达室接。

  为此,女儿没少拿这件事打趣埋怨我。但这些埋怨后来变成了理解,变成了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敬重。

  现在她也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了我的同事。

  至此我家已经三代学医了,我想这就是传承吧。

  说起孩子的职业选择,其实,我知道现在有不少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学医。

  一来,医生确实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不仅工作繁忙,还需要不停学习;二来,现在的医患关系确实也比过去复杂的多,激烈的多。但我倒觉得,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身在什么行业,都需要不断精进,不断学习。

  而至于医患关系,就我行医36年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良善的、可以沟通的。只要医生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对待患者,他们是不会同医生产生严重冲突的,甚至有时候医生因为工作太忙,有点小纰漏,或者脾气大点,患者也能谅解,因为他知道你已经尽心了。

  基于以上种种,我还是很支持女儿学医的。

  不过坦白说,高考之后她选择了医学专业,主要还是她当时也没有其他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倒谈不上对医学有多热爱。但学医之后,特别是她博士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后,感受到治愈患者后的成就感时,她真正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她现在有很多想法,也在搞科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医学领域做出点成绩来。女儿刚参加工作不久,经验还比较欠缺,对于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方案大多会向我请教,比如今天给患者的治疗方案规不规范,会让我帮忙提建议;又或者她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会让我帮助判断:我的建议帮助她在专业理解上更加深入,也会帮助她在工作中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而言,虽然我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但前沿的肿瘤基础进展,可能还不及女儿了解得多,所以通过跟女儿的交流,我也能更新我的理论知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由于我和女儿总是在吃饭时讨论病情,分享知识,导致吃饭的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我爱人整天打趣,我们这是把饭桌变成了研讨室。

  我们家三代行医,未来或许还会有下一代继续加入这支队伍,但说实话,我对医生世家并没有执念。

  我只认可一个道理,那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怕吃苦。

  对于女儿,我觉得她现在做得已经很好了,未来我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当一个好医生——这个好医生不光是自己觉得好,更要是患者觉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