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援坦历程】山东省立医院援非医疗队——跨越肤色的半世纪情结

信息来源:生活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2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微信图片_20190729092527.jpg

  1968年3月,山东的第一支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踏上广袤无垠、热情奔放的非洲大地,从那时起,山东省立医院的援非医疗工作就正式展开。到2019年7月,在中坦建交55周年之际,由心脏大血管外科和心内科专家团队组成的山东省立医院医疗队赴坦桑尼亚开展中国-坦桑尼亚“爱心行”项目。期间50余年,山东省立医院总计约百余人次在坦桑尼亚工作过。50余年间,有数不清的坎坷,也有道不尽的感动;有奋斗的艰辛,更有治愈的喜悦。正是这段跨越国度、跨越种族、跨越肤色的援坦历程,这些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健康使者,让中坦两国之间的友谊之花生生不息着。

  艾滋病高发区时刻面临被感染危险

  1968年,山东省派出了第一支由43名队员组成的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这其中,就有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内科医师郭秀濂、眼科医师陈由源和检验科医师李经存。

  早期的援坦医疗队,没有像其他国家医疗队那样,在大城市医院工作,而是深入到坦桑农村,原始森林、高山峻岭、穷乡僻壤,无不留下了中国医生的足迹。

  坦桑尼亚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当地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比例非常高,医疗队员时刻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山东省立医院金讯波主任曾于1995年至1997年援助坦桑尼亚。有一次做完手术后,助手表示要试一下缝合,结果不小心一下子扎到了金讯波手上。更令着急的是,病人出院后就联系不上了。三个月后,结果出来了,阴性,护士长激动地把他抱了起来!

  除了艾滋病,坦桑尼亚常见的疾病还有恶性疟疾。在医疗队所在地,患上疟疾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曾有一名33岁的中国女同胞,就因患脑性疟疾抢救无效死亡。

  郭兰敏主刀坦桑尼亚首例心脏手术

  开展重大手术,抢救危重病人,是观照中国国际医疗援助队医术水平的一面镜子。

  1979年5月19日,援助队员、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知名专家郭兰敏当时在坦桑尼亚塔宝拉省医院为一位心脏病患者成功实施了“针刺麻醉下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手术”,这是坦桑尼亚历史上第一例心脏手术。

  据郭兰敏回忆,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病情较重,已经出现呼吸困难,心功衰竭等症状,如果不进行手术,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经中国援坦医疗队研究决定,由郭兰敏实施该例手术。

  手术当天,医疗组全体队员全力以赴,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手术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术后,大家不顾疲劳,连夜特级监护病人,坚持数日,直到度过危险期。

  手术成功后,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不少报纸在显眼位置刊发消息及照片,庆祝国家首例心脏手术成功。患者出院当天,当地省长及医官专程亲自为她举行了欢送仪式,并请文艺团体表演,表示庆贺。

  在非洲教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由于坦桑尼亚缺乏专业医护人员,医疗队还肩负起了为坦桑尼亚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任。山东省立医院检查科卢志明医生曾于2001年至2003年前往坦桑尼亚进行援助工作,他当时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内各项工作,还肩负着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实,不仅仅是卢医生,很多医疗队员在完成日常门诊,住院病人治疗以及常见手术的同时,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王杰医生曾是援塞舌尔医疗队第9批队员,在日常工作的交流中,当地许多医生、护士在他的带动下,纷纷喜欢上了针灸。

  50多年来,山东省立医院国际医疗援助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培训班、编写教材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术,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医护工作者,让非洲大陆拥有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

  后记

  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用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被誉为“无冕外交官”和“穿着白大褂的外交使者”。

  为表达对山东医疗队无私奉献精神的感谢,坦桑尼亚前总统本杰明·姆卡帕曾于2004年5月访华期间专程前往山东省立医院,亲切接见了部分赴坦医疗队员。

  2014年10月,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的贾卡亚·姆里绍·基奎特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邀请访华,他再赴山东省立医院,与医疗队队员代表进行了亲切座谈,并代表坦桑尼亚360万曾接受过医疗队帮助的人民向医疗队队员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