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奉献:援藏医生传承高原守望

发布时间:2014-11-12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禹亚宁 王凯 王省 黄莎莎

  10月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胡学军一行来到济南,专程看望了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第一任)、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已有95岁高龄的张学彬,感谢他对西藏医疗事业作出的贡献。

  当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签订对口援助协议。

  缘起:建国初期的鲁藏医缘

  1946年5月,张学彬从上海医学院毕业,还没有领到毕业证书的他就和两位同学一起,从重庆经南京转北平乘飞机来到临沂,投入到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中,并在临沂机场受到陈毅同志的亲自接见。在山东,张学彬先后参与了解放孟良崮、潍县等多次战役,抢救了无数伤员。

  1950年十八军进军西藏前夕,西南军区卫生部钱信忠部长找张学彬谈话,“解放西藏,卫生工作很重要,需要一个像你这样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部队中较少,考虑调你去。”张学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随后,张学彬调任十八军卫生部任医务主任,与十八军一起历时一年的长途跋涉从川西到达拉萨,在进藏路上,只要遇到患病的藏族同胞,张学彬就利用休息时间就地看病诊治,一路上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2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前身拉萨人民医院成立,张学彬兼任第一任院长,在西藏一呆就是7年,这期间他曾给达赖检查过身体,教过阿沛阿旺晋美下围棋,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医务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解除了病痛。

  1981年,张学彬终于又辗转回到山东,担任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并在这里离休,颐养天年。

  老人传奇的一生开始于山东,把青春贡献给了西藏各族人民,最终又落叶归根回到了山东。

  20年前,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山东省立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又选择驻守西藏、传承爱心接力,奉献青春和热情……

  坚守:与“高反”

  和寂寞斗争的战士

  2004年,山东省立医院原口腔科副主任孙广恭,作为山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一员,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

  “当时只是想,前三批援藏干部中都没有卫生技术干部,作为第一名援藏医疗干部,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在这3年里除每年春节外,其他时间孙广恭没回过山东。

  然而,刚到西藏,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孙广恭一直头晕、耳鸣。由于长期处在氧气含量低的高原环境中,2007年刚回到山东的孙广恭,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周围的同事,“两个月前出差去的地点都记不起来!现在情况才好起来。”

  2012年进藏的神经外科副主任郭华也面临着挑战,血氧饱和度曾一度下降到75%、心率120多次,这在内地已是需要抢救的数值,他回忆道:“心慌得要命!我一个人佝偻在床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上学时教科书上讲述的濒死感。那一夜,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

  现在仍在西藏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的张林在刚到拉萨时同样忍受了头疼、胸闷、心慌、口腔溃疡等身体不适的侵袭。

  环境的考验是外部的、短暂的,在驻藏期间,最难熬的是寂寞。正如郭华在日记中写道:“漫长的冬夜,屋内温度接近零度,屋外大风呼啸,远处传来野狗的狂吠,舞动的枯树影子筛落在床上,心里感到寂冷而又恐怖。”没有热水、没有暖气、没有电视节目、时常停电,更别提网络信号了,每天靠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孙广恭说,在西藏援藏干部都互相称为“援友”、“战友”,真的就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与环境和自我作斗争。

  信念:奋斗在救死扶伤的前线

  说起山东医疗援藏干部,藏族同胞和西藏援藏干部都会竖起大拇指,实在、肯干成了山东人的代名词。

  在日喀则,援藏干部用自己真诚的爱心和付出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扎什伦布寺喇嘛次仁,得了急性根尖炎,牙疼得厉害,找到口腔科医生孙广恭,接受根管技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