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理念 >>医院文化 >>医院人文 >> 正文

文化理念

医院人文

惟一的爱好是工作

发布时间:2013-06-0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在中国胸外科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南有石美鑫,北有苏应衡”,他们都是已故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胸外科专家黄家驷的得意门生。

  作为山东省胸外科的创始人,苏应衡在胸外科方面的“山东第一”是不胜枚举的。

  上世纪50年代,他出席中华医学会会议,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苏应衡一辈子都在工作,直到去世前还在带研究生。

  山东胸外科的创始人

  苏应衡1916年生于广东省佛山市,1940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成都华西医学院,1914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以后又获得美国纽约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自1944年起,他先后在重庆中央医院外科、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外科工作。新中国成立时,苏应衡正三十出头,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学有专长。他怀着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跨进了新中国的大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已经是胸外科主治医师的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报名参加了著名外科专家沈克非率领的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他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大量伤病员。

  1952年,刚从朝鲜战场回到上海的苏应衡又服从党的召唤,携儿带妻来到山东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任教任职,开始了胸外科手术。

  在上世纪50年代,肺病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大胆地在省内做了第一例肺切除术,随后又治疗了大批患有严重肺结核的复员军人。以后又在省内率先施行了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在当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

  1956年,苏应衡出席了中华医学会会议。在会上,他宣读了当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二百例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学术报告,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的谆谆教诲给了他攀登医学高峰、战胜逆境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心脏手术对于中国的外科医生来说还是一个禁区。苏应衡首先在山东开展了“二尖瓣分离术”,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疾病。

  60年代他成功地施行了山东省第一例在低温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978年参加山东省科技大会后不久,苏应衡又成功地施行了我省首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此后,在外国专家的协助下,1982年他又施行了我国首例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为我国胸心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正像通往医学高峰的道路崎岖不平一样,生活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苏应衡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待遇,被打成右派,但他没有绝望,仍然全心全意地投身到胸外科的研究。

  在女儿苏启燕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是十分模糊的。“他太忙了,根本没时间管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深更半夜总是有人在窗户外面喊‘苏大夫’,父亲就立刻穿好衣服出去。”

  50年代后期,为了研究治疗心脏病,苏应衡开始做艰苦的低温动物实验。寒冬腊月,他带领全科的医护人员借了一间四处透风的简陋食堂,生起火炉,给动物做手术。酒精泡液把他两手浸得几乎失去知觉,他却一连几天坚持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