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处>> 部门动态 >>正文

部门动态

初心如磐 医路相传——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宋文阁教授的医路仁生

供稿:教学部  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10/30 9:27:16
字号:
+-14

  每个周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的病房内,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专家带领学生们在病床间穿梭,悉心指导他们为每一位患者诊治。偶有患者也学着学生们的样子,冲着老专家喊“师爷爷”,让安静的病房里一时充满笑声。

  这位老专家正是省立医院首批杰出学术带头人、“临床疼痛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宋文阁教授。

17.jpg

  自1965年来到省立医院,宋文阁教授已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一个甲子的光阴。如今,他依然活跃在临床教学前沿,向“后来者”传授一身本领、敦促他们成为一名“好医生”。

  少年立志:

  “当医生,为患者祛病解痛”

  “医生太厉害了,患者多年的痛苦,他们一次手术就解除了!”

  1941年,宋文阁在吉林磐石出生。10岁左右,他随父母回到老家泰安东平县一个小山村。他清晰记得,少时,母亲常年被腰腹疼痛折磨,甚至每个月都会发病。每次发病时,年少的宋文阁一边帮母亲踩腰,一边琢磨着:“怎么才能让母亲把病治好呢?”

  转机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到来——读高小那年,县里来了妇产科医生。听到消息,父母赶紧去县城求医。诊断结果很快明确:困扰母亲多年的病痛,原来是子宫肌瘤。手术后,母亲很快痊愈。

  一次手术就解除了多年痛苦,这让宋文阁震惊不已,对医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当医生,为患者祛病解痛”的梦想,在少年心里扎下了根。

18.jpg

宋文阁如愿考入山东医学院

  1960年,宋文阁如愿考入山东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立医院内科,后又转至外科。至此,少年心愿与省级医学殿堂的事业轨迹正式交汇。

  在省立医院外科,由于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年轻的宋文阁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前辈们的青睐,成为科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很快,他就可以完成乳腺癌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输精管吻合术等各类术式。1968年,宋文阁跟随巡回医疗下乡的队伍来到菏泽曹县。也是这次经历,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那次下乡医疗中,宋文阁深刻体会到基层手术的艰难:外科医生往往因为不了解、不精通麻醉,面对急需手术的患者时束手无策。“外科医生不懂麻醉,就如同‘缺了一只手’。”宋文阁说道。为此,回济南后,他立即向上级领导建议:外科医生应到麻醉科轮转学习基础麻醉技术。这一富有远见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宋文阁也成为科室第二位到麻醉科轮转学习的医生。

  同年,医院重点建设麻醉科,科室紧锣密鼓开展人才梯队建设。“领导找到我谈话,想让我去麻醉科。”宋文阁回忆,尽管当时自己在外科如鱼得水,技术实力提升很快,但他还是秉持“服从安排”的理念,“很愉快地到了麻醉科”。

  到了麻醉科以后,宋文阁积极学习麻醉相关的理论、技术,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并成功解决了不少临床难题。一次,一位严重烧伤病人急需手术,但由于烧伤严重,体表血管严重受损,常规穿刺根本无法进行。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宋文阁忽然想起曾在专业杂志上看到过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他冷静回顾操作要点,随后果断出手,“一针成功!”

  仁心启航:叩开疼痛医学之门

  在麻醉科工作期间,宋文阁开始钻研麻醉与疼痛的关系,他敏锐地意识到,麻醉技术的应用不应止于手术室,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或许能成为攻克慢性疼痛的一把钥匙。

  1972年春,一封来自老家的电报,让宋文阁的心瞬时揪了起来。原来,父亲的腰痛病又犯了,而且两个多月未见好转。“病人腰痛,大夫头痛。”宋文阁介绍,在外科工作期间,他曾接诊过不少腰痛患者。但针对这类患者,当时并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开一些外敷、内服的药物,治标难治本。

  匆匆回到家乡,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满脸憔悴,宋文阁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做手术时,打点麻药,患者就不痛了;腰痛是不是也能用麻醉的办法治疗呢?”有了想法,宋文阁立即行动起来,他试着给父亲做了骶管穿刺,注入了少量麻药和消炎药的混合液。就在他转身收拾器械的片刻,身后竟传来了父亲的呼唤。“我一回头,发现刚刚还卧床不起的父亲竟然下了床,自己站起来了。”那一刻,宋文阁激动不已。

19.jpg

1972-1986年间,宋文阁常常背着

这个急救箱到患者家中看病

  更令他惊喜的是,这次治疗后,直到去世,父亲再也没有受到腰痛病的困扰。由此,宋文阁意识到,麻醉的方法可以进行慢性疼痛的治疗。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普适性,他主动联系在外科坐诊期间结识的腰痛病患者,并运用自己的“独创疗法”为患者治疗,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的10多年间,宋文阁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患者家中看病。“省立医院有个能治疼痛的医生”,时间久了,宋文阁的名声不胫而走。

  1986年,从澳大利亚学习归来后,由宋文阁牵头的疼痛门诊正式在省立医院挂牌。一条全新的医疗赛道——疼痛医学,就此拉开帷幕。

  由于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不少患者也慕名而来。1989年,医院建起了疼痛病房。再后来,疼痛科从麻醉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临床科室。

  倾囊相授:“得让人学到真本事回去”

  慕名而来的,不止患者,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

  “从1994年开始,每年要接待两批进修医生,每批20人左右。”宋文阁回忆。2007年,原卫生部发文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疼痛科,前来进修的医生更是激增。其中,不乏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广州中山医院、同济医院等顶尖医院的医生。

  “因为接待能力有限,每年只有40个名额。有一段时间,报名进修的医生甚至排到了5年以后。”宋文阁介绍,进修名额的紧俏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人家奔着你来了,得让人学到真本事回去!”

20.jpg

  为此,宋文阁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教真招,倾囊相授,绝不藏私。因此,每接待一批进修医生,宋文阁都会提前列出课程表,讲什么、谁来讲,都写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把课程表拿给进修医生征求意见,如果进修医生对课程安排有异议,宋文阁则会结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要符合每个人的口味”。

  教学过程中,他也十分注重细节。比如,在教授自研技术——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技术时,从穿刺位置的确定、进针的角度到手感深浅等,宋文阁都会事无巨细,力争把每一个细节、每一分心得都掰开揉碎,讲解得透彻淋漓。

  教学细致,生活上的关怀也无微不至。尽管前来进修的医生单位有大有小、职称有高有低,宋文阁都一视同仁,“来了这里,就都是同事。对待同事,当然要关心。”宋文阁说道,每次进修医生到达省立医院之前,他都会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好进修医生的食宿问题;进修期间,谁生病了、谁学得慢、谁遇到难处了,他也会及时伸出援手。

21.jpg

  作为我国疼痛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宋文阁深刻意识到:一人之力有限,唯有将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方能泽被后世,推动整个学科前行。为此,他主动追踪国际前沿,钻研外文文献,更将毕生临床精髓与教学心得凝练于笔端。经年累月,他主编、主译的专著达16部之多。这些著作,成为了无数学子踏入疼痛医学殿堂的灯塔与阶梯。其中,《疼痛诊断治疗学》《疼痛诊断治疗图解》《疼痛诊断治疗手册》等专著,更是受到了学界的热烈欢迎、高度赞赏。

  言传身教:“医生最基本的

  条件是站在病人的角度”

  医生之外,宋文阁教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老师。

  在麻醉科时,他就曾负责全科的业务学习、外语学习以及学术交流等工作。上世纪80年代,医院检验科办班学英语,他主讲了一年的《新概念》,吸引了医院不少科室的医护人员前来听课。

  1991年以后,宋文阁开始承担山东医学院的教学任务,除了本科教学以外,还先后培养了1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现在疼痛科全科医生,可以说都是我的学生。”宋文阁笑道,每次去病房查房,年轻医生见了他总会恭敬地喊一声“师爷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宋文阁看来,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医生要有好的品德、好的医德。”宋文阁说,好品德、好医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把病人当亲人,把同仁当兄弟。一个好的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要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与此同时,对待同事、同仁也要好,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关心爱护同仁。”

22.jpg

  在业务能力的培养上,宋文阁也有自己的“教学经”——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他要求学生,基本理论、操作技巧要应知应会,病例撰写要完全合乎规范,操作技术要严格遵照规程……

  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年轻医生演讲能力的培养。他说:“演讲技巧、表达能力是医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为此,他要求医生们脱稿汇报病例,从一点一滴练起。同时,他会把自己60余年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所谓“严师出高徒”,在宋文阁教授的培养下,科室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的疼痛学专家。

  有人说,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活在自己的热爱里。如今,耄耋之年的宋文阁教授大多时间赋闲在家。“人退下来了,劲儿不能松。”闲暇之余,他常常翻开中医典籍,钻研中医的辩证思维、整体观念,并结合疼痛学科的内容,再提炼、总结。每周三,他还会到病房里转一转,看看患者,同时也指导指导年轻医生,告诉他们如何“做一名患者满意、自己愉快的医生”。

  “最近,我在研究老年人的身体蜕变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宋文阁介绍,有一次,他把自己的X光片作为“案例”,引导科室医生从真实影像中理解疾病与年龄的关系。而这,大概就是一位始终未曾离开临床、未曾离开教学的医者,最真实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