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务公开 >>信息公开 >>科普健教 >> 正文

院务公开

科普健教

关上手机,却关不上大脑 解读青少年抑郁与失眠的恶性循环

发布时间:2025/10/10 9:04:13
字号:
+-14

  深夜十一点,甚至十二点、一点。小哲(化名),一名高中学生,他的房间门缝下还透着一丝微光。他的手机已经插上充电线,屏幕朝下放在书桌上——这是他与父母“约法三章”的证明。他躺在床上,闭上双眼,期望疲惫能带他入眠。但事与愿违,他的大脑仿佛一台被强制待机却后台程序狂转的电脑:白天的画面不断闪回——那个解不出的数学题、同学无意间的一句玩笑、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恐惧……各种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身体沉重得像灌了铅,思维却异常清醒地在黑暗的轨道上飞驰。这并非简单的“熬夜”,而是一种“想睡却睡不着”的无力。众多这样的青少年正被困在这样的夜晚里。他们能或轻易、或不舍、或挣扎地“关上手机”,却无法“关上大脑”。这背后,往往不只是不良作息,更可能是抑郁情绪与失眠问题交织形成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认为,失眠仅仅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症状。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二者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危险:它们不是简单的“母子”关系,而是相互滋养、彼此加剧的“恶性循环伴侣”。

  抑郁是如何“偷走”睡眠的

  生理上“乱了套”:抑郁症会影响大脑中关键神经递质的平衡,尤其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掌管我们的情绪,也深度参与睡眠周期的调节。当它们失衡,大脑中负责睡眠的“司令部”——如下丘脑和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关键部位)——就会指令紊乱,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变浅或早醒。心理上“停不下来”:抑郁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反刍思维”——就像牛反复咀嚼食物一样,大脑会不受控制地反复思考那些负面的经历和想法。深夜的静谧环境,为这种反刍提供了温床。焦虑、自责、对未来的迷茫,让大脑的“警报系统”(交感神经)持续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根本无法放松下来进入睡眠模式。

  失眠又是如何“加重”抑郁的

  情绪调节功能“罢工”:高质量的睡眠,特别是深度睡眠,对我们的大脑至关重要。它像一场“夜间大扫除”,能帮助大脑清理代谢废物、巩固记忆,并处理白天的情绪负荷。当睡眠被剥夺,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和情绪控制的“前台”——前额叶皮层——功能会减弱。结果就是,人会变得更加情绪化、易怒、对挫折的耐受力极低,一点小事就可能崩溃。剥夺修复机会:长期失眠,相当于大脑的“修复工厂”夜夜停工。情绪垃圾得不到清理,神经损耗得不到修复,这无疑会加剧抑郁的严重程度,使人陷入更深的无助和绝望。于是,一个清晰的恶性循环图形成了:情绪低落 -> 思维反刍/生理紊乱 -> 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 -> 白天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更差 -> 抑郁加重。这个循环每转一圈,挣脱的难度就增加一分。

  如何区分“偶尔失眠”和 “抑郁性失眠”

  以下是一些关键信号。失眠的形态:入睡困难型: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甚至1-2小时仍无法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型:夜间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型(重要信号):比预定时间早醒1-2小时以上,且醒来后无法再度入睡,并伴随着沮丧、焦虑的情绪。这是抑郁症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不容忽视的日间“后遗症”: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持续低落,易怒、烦躁,为小事大发脾气。对以往热爱的活动(如运动、游戏、社交)失去兴趣。可能依赖咖啡、能量饮料来维持白天的清醒,或在周末疯狂补觉,但效果甚微。

  核心区别在于“意愿”与“能力”。孩子是主动选择“不想睡”(如玩游戏、聊天),还是渴望睡眠却“没能力睡着”?如果伴随持续的情绪低落,后者极有可能是心理健康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第一策略:勇敢寻求专业帮助。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步。请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坦然地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业的评估可以明确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必要的药物治疗。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和智慧的选择。

  第二策略:打造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这相当于为大脑建立一套规律的“睡前程序”。环境准备: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使用遮光窗帘,必要时可使用白噪音机掩盖干扰噪音。建立放松仪式: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蓝光。可以改为洗个热水澡、听一些舒缓的纯音乐、进行正念呼吸练习(例如,缓慢地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巴缓缓呼气8秒,重复几次)。强化“床=睡眠”的联结:不要在床上看书、吃饭、玩手机。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一上床,就是睡觉的地方。

  第三策略:管理“关不掉的思绪”。“烦恼时间”法:在白天设定一个固定的“烦恼时间”(如下午5点-5点15分),把担心的事情写下来并思考解决方案。告诉自己,到了晚上,烦恼时间已过,不再处理。思绪记录本:在床头放一个笔记本。当大脑思绪纷飞时,起身把它们全部写下来。这个动作本身就像给大脑一个“存档”指令,告诉自己:“事情已经记下,明天再处理”,从而获得心安。

  “关上手机,却关不上大脑”是一个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健康信号。它提醒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可能正经历着风暴。这个恶性循环虽然令人窒息,但它绝对可以被打破。通过专业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和家庭温暖的陪伴,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渐为那颗超速运转的大脑按下“暂停键”,让疲惫的神经得到喘息和修复。请相信,每一个在黑夜里挣扎的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黎明终将到来,而第一步,就是从我们共同读懂这个“关不上”的信号开始。(临床心理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