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坐落在山东济南,历经百年风雨,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指导基层为一体的省内功能最齐全、医疗服务能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内外知名、山东省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医院。现有中心院区和奥体院区两个院区,职工7282人,编制床位4389张。在全国综合类医院排名第16位,A+等级第1名,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位列全国第12位,四级手术量位列全国第11位。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依托我院的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泸州医院双双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在省内尚属首例。“内分泌糖脂代谢与脑老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获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第一批建设单位、国家心脑血管疑难疾病诊疗能力提升工程单位、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建有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是罕见病诊疗山东牵头医院。先后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改革创新医院”、“智慧健康医疗创新驱动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人文品牌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医院历史悠久。从建院伊始便始终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沦陷和战争,屈辱与光荣,从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走到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1897年,德国天主教会创办“万国缔盟博爱恤兵会医院”,这是医院的雏形。随后,数次迁址,先后更名“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济南医院”、“同仁会济南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山东省政府医务所改称山东省立医院,并接管“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1948年,济南解放,医院被我党领导的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接管,挂山东省立医院、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两块牌子。至此,省立医院走进了党和人民的怀抱,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山东省立医院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医院”。1959年,经山东省委批准,医院又改名为“山东省立医院”。1967年被改为“山东省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直到1978年,启用“山东省人民医院”圆形印章。198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医院为山东省红十字会医院。1984年,根据山东省卫生厅通知,正式启用“山东省立医院”。2007年,建院110周年之际,“山东省立医院集团”挂牌,医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2019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揭牌,医院迈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一代代省医人继承红色革命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卫生事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智慧和奉献铸就了“精诚仁和”的省医精神,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大医精诚的春秋华章。2021年,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省立医院院史馆被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遴选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是国内综合性医院首家。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落实职称“双自主”评价,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推动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质增效。医院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3015人,占在职职工的41.27%,高级职称1965人,占在职职工的26.90%;拥有院士工作站3个,双聘院士8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8人,国家杰出医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千人计划青年专家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5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3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7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65人。
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医院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实际,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按照“错层布局、分层建设、抓优扶强、突出特色”的思路,逐步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49个学科学术体系,妇科、产科、内分泌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烧伤科、疼痛科、中医肾病科、临床护理、消化内科、普通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7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2个(居全省第一)。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跻身复旦大学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耳鼻喉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获提名;心外科、妇产科跻身北京大学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
科研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总目标,医院打造系统完善的医学科研创新体系,制定科研创新发展规划,理顺科研创新工作机制,在完善科创政策机制、科创平台提升、科研立项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屡创佳绩。医院科技量值排名自2017年的第71位持续提升至2023年的第39位,其中最好排名到全国第32位,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放射学位列全国第6,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第10,儿科学第16,护理学第19。科创平台支撑坚强有力,现有省部级科创平台31个,其中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9个以及其他各类省级研究中心12个。已建成23个专病数据库。科研立项和论文发表连续突破。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年立项超过50项,三年总立项213项,优青、重点项目不断新增,科研经费连续破亿元大关。2024年省自然基金立项175项,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三年SCI(E)收录论文近2000篇,数量逐年攀升,其中2023年,SCI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论文收录数量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35位,被引用数量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29位。科技成果转化快速起步,近三年共授权国家专利364项,科技成果转化48项。
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加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工作,理顺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改善硬件设施,为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创新能力优秀、临床技能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医学人才。医院教学渊源始于1932年成立的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53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60%的临床教学任务。目前,承担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培养任务,是国家级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基地和住培重点专业基地(儿科、妇产科、外科、口腔全科)。近年来,医院教学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架构,涵盖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医学教育全周期。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教学环境和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打造了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本领硬的骨干师资队伍。医院现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是本科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培养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医)、国家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基地、拥有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建有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体化的医学教育体系,2025年度具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博士招生资格导师79人,硕士招生资格导师501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医师946人、责任导师654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大及其他院校本科见习、实习生、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等各类学员2898名。
近年来,医院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重要的本科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大学相继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立项省级教研项目13项,获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并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医科组二等奖,取得山东省在历届国赛医科组的最佳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坚持国际视野,注重加强与国外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的交流,开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医院和大学建立医疗、教学、科研密切联系,开展人员互访与学术交流。鼓励专家学者外出考察进修学习,提高前沿思维、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此外,医院还通过选派技术骨干、远程医学服务等方式,向坦桑尼亚、塞舌尔、汤加、布基纳法索、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医学国际援助,提升了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公益导向,切实发挥龙头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支援欠发达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重要活动医疗保障等的任务,开展志愿服务和惠民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大爱的责任担当。截至2023年6月底,与省内77家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牵头成立了42个专科联盟,吸纳入盟专业科室4111个。承建的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实现联网2626家医疗机构,其中省内2541家,省外85家,远程医疗服务省内覆盖率达100%,切实发挥医院辐射带动作用。支援重庆14区县、青海省海北州、新疆喀什地区、西藏日喀则等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提升当地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面筑牢院内防控体系的同时,圆满完成了驰援湖北、院内防控、省内指导、国际援助等应急救援任务。
拼搏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将按照上级要求,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龙头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医院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奋力走在前,开创新局面,为健康山东、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省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