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承

爱,是一种境界——记山东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韩秀珍

发布时间:2015-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韩秀珍,女,1943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手足口病救治专家组成员,山东省手足口病救治组首席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卫生部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山东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标兵,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十佳女医师,山东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活动标兵,荣立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七、八、九届党代会代表。    

  “一个人,爱自己是本能,爱别人是一种境界,医生就要有这样的境界。”韩秀珍这样说。她是山东省著名的儿科专家,是山东省手足口病救治组首席专家,全国手足口病救治组专家成员,在儿科医学领域特别是小儿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上颇有建树,在小儿心肌炎、心肌病临床防治和病因研究领域的先进成果为国内同行所瞩目。她在儿童医学的道路上兢兢业业近五十年,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省内外广大病儿家长的赞誉和信赖。

  老师是我最尊敬的人

  采访刚开始,韩秀珍便说起了自己的老师。她随手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了一本《医患论语》,小心翼翼的翻到了折叠的一页——那是记载有他的恩师杨亚超教授事迹的一页。她指着上面读到:“他一生坚持‘三不’:不当家长、不吃老本、不当学阀……”“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他对业务精益求精,对病儿体贴入微,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她饱含深情地说。

  50年前,韩秀珍立志学医,考取了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一名儿科医生。1978年,韩秀珍又考取了杨亚超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跟着马沛然教授读书。

  在韩秀珍的印象里,两位恩师是她从医道路上的领路人。她说,“作为学生我是很荣幸的,学习和工作都能与自己的老师在一起,有问题随时可以向老师求教,这让我在工作中很有底气。老师是我最尊敬的人,一直在托着我,助我前进,帮我成长。”

  有了恩师的提携和帮教,加上自己的不懈实践和学习,韩秀珍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终于成为和恩师一样成绩斐然的优秀大夫。她深深体会到,儿科医生的天职就是挽救病儿的生命,就是无私的奉献。“选择医生,就是选择奉献。”她自豪地说。

  患儿就是我的亲人

  韩秀珍的博士生刘廷亮讲述了韩秀珍的一件往事。一个患扩张性心肌病的孩子,出现了心力衰竭等危险症状,刘廷亮赶紧给韩秀珍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她就来了,手背上还粘着一块胶布。原来是韩秀珍自己病了,正在打吊瓶,接了电话,匆匆忙忙拔了针便赶到病房看孩子。而在此之前,韩秀珍已经因为门诊上叫她而拔过一次针了。那天,她的一个吊瓶打了三次。刘廷亮很心疼:“早知道这样就不叫老师叫别人了。”韩秀珍却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患儿需要她,她都要第一时间赶过去。在她心里,年轻的时候,患儿就像自己的孩子,年纪大了,患儿就像自己的孙子孙女,比自己还重要。

  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韩秀珍认真将病房巡视了一圈,见病儿的病情都比较平稳,就给值班医师和护士拜年,准备回家吃年夜饭。刚出病房门,就看到一对夫妻满脸焦急地抱着一个孩子直奔病房门口,她顾不上回家,急忙上前询问,紧跟着护送他们进入病房。

  3岁女孩,高热五天,憋喘半天,孩子极度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面色灰暗,四肢冰凉,濒于死亡。韩秀珍立即和值班医师王莉一起联系病床,边拍片边做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为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心包内现大量积液。韩秀珍立即进行抢救,在超声引导下,对患儿进行了心包穿刺,从心包内抽出300毫升脓液,并放置了心包内引流管。经过一番紧张忙碌的救治,终于把患儿从濒死的边缘抢救过来。患儿呼吸逐渐平稳,面色渐转红润,病情趋向稳定。患儿的父亲感激涕零,掏出钱来,一定要让医生护士门补个年夜饭,随即被韩秀珍他们婉言谢绝了。

  离开病房的时候,到处是鞭炮雷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