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神经内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我院神经内科连续在国际高水平期刊《Strok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供稿: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4/3/28 9:51:08
字号:
+-14

  我院神经内科继2024年1月12日于国际卒中领域顶刊《Stroke》(中科院1区,IF=8.3)在线发表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sdLDL-C with incident carotid plaques with stable and vulnerable morpholog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后,于近日再次在《Stroke》在线发表 “Strategic Lacunes Associated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Rural Chinese Older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研究结果阐述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变位置与轻度认知障碍(MCI)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该研究由我院神经内科杜怡峰教授团队联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仇成轩教授团队完成,硕士研究生王佳丰为第一作者,杜怡峰教授和宋林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本研究基于杜怡峰教授团队于2018年建立的中国延缓老年痴呆和失能的随机化对照多模干预研究(Multimodal Interventions to Delay Dementia and Disability in Rural China, MIND-China),收集了山东省阳谷县闫搂镇52个村庄123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磁共振数据和MCI诊断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人中,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及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naMCI)与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因其病变位置而异。具体而言,我们发现当腔隙性脑梗塞位于内囊,岛叶以及壳核/苍白球这些关键位置时,与老年人中较高的 MCI 和 aMCI 风险相关。而腔隙性脑梗塞位于脑干时,与老年人中较高的naMCI风险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到其他脑小血管病负荷(包括白质高信号体积与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后,上述统计学关联依然显著。这些发现对于理解老年人中腔隙性脑梗塞与MCI及其亚型之间复杂关系以及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潜在的临床意义是,当发现老年人在上述关键位置发生腔隙性脑梗塞时,应提高警惕,对可能发生的认知水平恶化保持密切关注,如果可以的话,建议进行常规的临床认知评估。

  杜怡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防治工作,相继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痴呆危险因素及药物干预方法研究)”、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专病防治重大项目等。

  目前, MIND-China已被列为全球老年痴呆多模干预联盟(World Wide FINGERS,http://wwfingers.com)五大创始项目之一,课题组围绕MIND-China研究在AD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生物标记物、多模干预研究上获得进展,并于国际知名期刊累计发表3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另有10余项研究结果在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大会 (AAIC) 上交流,有关研究成果也多次被国内外媒体报道。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