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保健党总支举行援鄂人员事迹报告会

信息来源:保健总支书记 乔记兵 发布时间:2020-05-0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为深入学习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不惧风险、大爱无疆的精神,4月30日下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保健党总支援鄂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企业微信以直播形式举行,援鄂医疗队队员、东院保健呼吸科护士长冀赛分享了她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保健党总支全体党员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00508092258.jpg

微信图片_20200508092300.jpg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冀赛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主动请缨成为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进驻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虽然在出征湖北的前一周孩子刚刚做完手术,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投身一线并担任护理组长,与战友们不畏艰险、忘我工作,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战斗,用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阻击疫情,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生命,为支援湖北夺取抗疫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冀赛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责任使命。参加报告会的党员们被抗疫一线同志们的光荣事迹感动,并向他们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致敬。大家表示,将学习榜样精神,凝聚前行力量,在接下来的医疗工作中充分发扬省医精神,牢记省医人的责任与担当,为省医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信图片_20200508092308.jpg

个人事迹汇报

  人生无常。无常是人生常态,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改变。对我而言,这些改变,早在庚子年到来之前已经悄然开始。

微信图片_20200508092317.jpg

  2019年12月18日我调入保健呼吸病房,角色转换,工作生涯来到新的起点。面对一周后将来临的三甲复审,压力骤增。我与科室同事加班加点,整理思路努力奋战,终于评审结束;春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儿子做手术,我白天工作,晚上在病房陪床,四天四夜没有回家。过年了,只有我跟儿子两个人,我想终于可以好好陪陪孩子,陪他玩耍,给他做饭……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也让我们从家人团聚祥和的氛围中回归到严峻的现实。每每看到电视上那些渴望救助的眼神、医务人员拖着疲惫的身躯义无反顾工作的样子,我都有种责任感。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很希望能够为他们尽一份力,减轻一些负担。

  1月24日,除夕,我接到医院通知,需要抽调医务人员赴湖北,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想了想家里的情况,我给老公发了条信息:“我也想去……”

  没多久,仍在潍坊老家的老公拨通了我的电话:“你真的想去?如果想去,那就去吧……如果我仍在部队上,我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就这样,我们逆行而上,乘坐飞机,直指武汉。逆行,需要勇气,需要担当。

  飞机上,沉默,对新冠病毒的未知,让我们心情沉重。回来!生的欲望强烈而执着。很快,飞机降落,遥想武汉昔日繁华似锦,樱花烂漫,诗情画意,在飞机降落的那一刻,却异常安静。这座英雄的城市,病了,它需要我们。

挺进“大别山”

  到达黄冈后,为尽快救治患者,我们立即着手培训,同时指挥部带领我们与当地医务人员积极对接工作。第一次对接后,我们了解到黄冈疫情严峻,仅次于武汉。很多医务人员已经感染,非战斗减员战斗力急剧下降,床位告急,革命老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实地考察医院,1月27日晚七点到达即将开辟的战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是一个新建的医院,计划今年五月份启用,因为疫情需要,紧急改建成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初识“大别山”,它像一艘紧急开拔的游轮,但因为还未建成,又像一个“建筑工地”,建筑材料、垃圾遍地,道路泥泞,黄冈市中心医院医务人员及志愿者们仍在加班加点忙碌着。我们详细查看环境布局、仪器设施后内心更沉重了一些,我们都知道接下来这将是一场硬战。隔离区内外由一层透明塑料板隔开,轻轻一推,来回摇曳,为保证隔离效果,后来用玻璃胶加固密封。四层隔板组成三扇门,这便是阻断病毒的“铜墙壁垒”,也是通往生命之舟的“关卡要塞”。病房没有氧气,笨重的氧气桶守护着病房;没有呼叫系统,几部老年机躺在桌上;防护物资不足,我们把自己的装备都用上;所有的门无法上锁,安全无法保证;没有供暖,冷从脚凉到头顶;洗澡更无从谈起…面对此情此景,指挥部号召大家“来到这里,就要啃硬骨头”、“条件不够,人来凑”,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团队进行拉网式检查,将问题分次、分程度解决。会议商议到十一点才散会。

  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集合来到大别山,因为接到通知今天将要收治病人。“快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缓解其他医疗机构和黄冈市政府的压力。”疫情就是命令,我们马不停蹄、以组为单位包组上班,我所在的五组正好值夜班。作为护理组长,我深吸一口气,来不及思量,立即熟悉环境、模拟演练、准备物品、强化防护,每个人坚毅而决然。傍晚时分,指挥部下达“半小时清场、半小时消杀、半小时防护服、半小时收治病人。”的指令,当时几乎是掐着秒表进行。晚22:40电话铃响,“第一位病人将在十分钟后到达”,病房里我们来回踱步,按捺不住“咚咚”的心跳声,直到第一位病人来到我们的视线。之后平车一辆接一辆,储氧袋、面罩,几乎都是重症患者。病人憋喘严重,心电监护、氧气装置周转不足,各种联系,传递物品…病人越来越多,又一批6人,再后来12人…到凌晨六点收治了48人,第二天所有病床全部收满。

改建隔离病房

  患者入院后,突出感染防控,加强内控管理,保证治疗护理质量是我们的主要问题。“院感做不好,犹如抱薪救火”。为构建新冠肺炎防控的“防火墙”,我们对原有病房结构、设施进行重新分区并组织病房设施、必要仪器设备的迁入、安置、调试,对病房进行科学改造。

  与院感组协商后,我们结合病区实际现状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灵活改造,并在后续工作中逐渐完善。最初我们利用垃圾袋、绸线等现有材料设置警示线,之后使用专门标线,重新张贴;没有置物架,用周转箱并摞,分类放置物品;病房大门无法上锁,引用弹性材料如压脉带、弹簧等,利用其弹性,保持门口关闭状态,初期专人管理,后期专岗管理,加强巡视,保证安全。各种物资设施混放,我们充当搬运工,一张张床、一箱箱物资,一起搬家,柔弱的身躯下释放出巨大能量。“硬件不够,智慧来凑”,最终把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改造为黄冈版“小汤山医院”。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工作高效运转的保障。隔离区未安装电脑,无呼叫系统,为及时、正确执行治疗、护理措施、记录生命体征,我们与当地护理人员一起紧急梳理了出入院、医嘱执行、静脉配置、生活护理等流程,同时将各项护理文书简化、合并,制作模板,打印纸质版,放至隔离区记录使用。统计完毕将信息及时回传至办公区。病区内的医务人员、患者都有与外部沟通信息的需求,我们经历了纸条-手势-老年机-智能手机-对讲机几个阶段。我在办公区值班时,每天接听电话、对讲机近百次,虽然耗时,沟通也初见成效,患者、家属对我们心存感激。

患者需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收治病人之初,他们大多情绪激动、焦虑。隔离,没有家人的陪伴,有的只是病痛,以及疾病引起的发热、呼吸困难。有的患者对我们产生强烈依赖,看不到我们就大喊大叫。穿着防护服,我们就一遍遍巡视、一个个安抚。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量剧增,抗病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白蛋白、球蛋白,数十瓶液体已经司空见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发生差错事故,我与几位组长制定、细化工作制度,并改进输液流程。我们在治疗室核对、加药,并将同一患者液体串到一起,打包带进隔离区。防护服下,视线模糊,静脉穿刺、雾化吸入、抽血化验,常规操作也力不从心,顺着护目镜不时滴下的汗水提醒我们这是在疫区。经常一个班次下来,汗水湿透防护服。

  渐渐的,患者治疗效果显现,脸上露出了笑容,跟我们沟通也多了起来。虽然语言不通,但凭借手势、语调,已经能对答如流。我们发现,这里有同时被感染的一家三口,有辗转住到一起的父女,也有被疫情夺去至亲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们敬畏生命,感叹他们与病毒斗争的勇气,不断努力追求希望的毅力。救治生命,我们是医务人员;照顾起居,我们是家人;问候、舒缓压力,我们是亲人。我们发自肺腑、力所能及帮助他们。有的病人想吃水果,我们就把自己水果省下来留给他们;有的需要尿不湿,我们一提一提拎进病区……隔离区我们设立的“爱心加油站”,患者需要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

  为保障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六位护理组长主动请缨成立应急梯队,遇到队员身体不适或突发状况随时补充队伍。抗疫期间,我曾经为三位同事替班。第一次替班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平时工作在东区,需要前往西区替班。东西两区虽然病区只有一门相隔,但是要从东区办公区域走到西区,要绕道外面医务人员通道。医院仍在施工,漆黑的深夜我穿梭在迷宫一样的通道里,内心无比紧张。我鼓励自己“放松,这里很安全”当我终于进入西区办公区看到同事时,内心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演了一部恐怖片”。来到病房立即就要进入工作状态,穿防护服,进入病区。

  我是一颗钉子,哪里需要哪里钉。我们自嘲“自己都锻炼成了全能,既能当前锋又能当后卫”。是的,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会出现在那里。

疫情让我们停下来,思考

  曾经,人们觉得我们无所不能,太空漫步、人工智能、遥测未来…然而面对这小小的病毒,我们才发现人们的躯体是多么的柔弱。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对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这场疫情,让我们停下来,静静思考……

  何为良医?良者,德也;医者,道也。德才兼备,方能成为良医。从古到今,从不乏“大医”、“名医”,他们无不秉承医家本分,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纵使百年巨变,初心不变。英雄不是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不怕,而是当知道一些事情应当去做,即使害怕也毅然去做。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没有有力的物资供应、稳定的生活保障,单靠一腔热血,也不可能取得胜利。一个馒头、一份水果、一件物品……都是爱的传递;足不出户、坚守岗位、慎终如始都是为疫情做贡献。

  艰难,走过来一路成长;困苦,品尝了日久弥坚。如今,站在故乡的土地回头看,忘不了饥寒交迫的夜里冻的瑟瑟发抖,你挤我、我挤你、抱团取暖;忘不了你收垃圾、我拖地,互相安慰调侃苦中作乐;更忘不了不远千里为我们送行,送来鸡蛋的一颗颗温暖仁慈的心。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留下的全是美好。感谢各级领导、同事、我的亲人,你们是坚强后盾,我们动力的源泉。

微信图片_202005080923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