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理念 >>医院文化 >>医院人文 >> 正文

文化理念

医院人文

忘记他,越来越困难

发布时间:2013-06-0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有很多标准,比较朴素的又最接近本质的一条是“生前被感激,逝后被追忆。”价值分数与感激和追忆他的人数和感情浓度成正比。

  一个名叫郑元龙的人,去世已经16年了。然而,他曾经付出的温暖还一直在很多人的手心里攥着,大家对他的感激还一直在心头放着,甚至,他生前的故事,还在身后继续延续着。

  一个山东省立医院起步发展时期的拓荒者中的要员,一个有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的医生,一个热心负责无私模范的同事,一个用美德做遗产给孩子和家人带来幸福的亲人,这些内涵都集中在郑元龙的身上,又散放在众人的记忆中。一个好人,被人忘记,是多么的困难。

  “不找到恩人郑大夫,死不瞑目”

  2000年11月28日,一个有关寻找救命恩人郑大夫的传奇故事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一天,《当代健康报》为此专门举行了答谢仪式,78岁的滕州赵宪穆老人后半生的一个大心事终于了结了。这位被赵宪穆牢记了42年,苦苦寻找了近20年的郑大夫,就是郑元龙。

  故事还要从1958年说起。当时赵穆宪的妻子生下女儿不到一个月,被查出了乳腺癌。经过多方求医,财尽力竭,终无效果。生活陷入极端困顿,母女二人危在旦夕,正值全家陷入绝境之时,遇到了巡回医疗的恩人赵大夫。郑大夫检查后,因当地无手术条件,遂介绍到徐州手术开刀,并叮嘱抓紧办理。赵穆宪夫妇反复商议,实在没有能力抚养孩子,遂将幼女忍痛送人,再急筹办住院之款。可是最后连路费都没有凑够,赵穆宪夫妇已经做好“在家等死”的打算了。

  郑大夫知道后很着急,“开始先把他自己带的口粮(饼干)数斤,倾囊托出交给我,叫我回家先把已讨舍给外村的幼女要回来,以此饼干做乳食,以养成人;继而下决心,挽救我病妻危亡之命。”这是驻扎在赵老记忆深处的一幕。为救治这个困危的病人,郑大夫千方百计,后来在滕州人民医院亲自手术,并免去了一切费用,赵妻终于转危为安了。赵宪穆一家感激涕零,“他大施高德,重施厚恩和仁术,换取来妙手回春,才除却我病妻的危亡之路,挽回了我幼女的残弱逃亡之微命,致使我正要奔定的死路又转了回来,从此我们全家的生命才有了今天。……”因为当时忙于救治病人,赵宪穆连郑大夫的名字都忘问了,等想起此事,赵大夫已经随巡回医疗队走了。从此,这位不知姓名,不知单位的赵大夫没入了茫茫人海,也成了赵宪穆的最大心事。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期间赵穆宪对赵大夫的记忆和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时间越久,对郑大夫的报恩之情越迫切。他一次次奔波于滕州和省城之间,寻找郑大夫成为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不找到救命恩人赵大夫,死不瞑目!”。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老情真意切的寻人上访信从省卫生厅转到了《当代健康报》社。在媒体的努力下,凭着蛛丝马迹,经过一波三折,那位在赵穆宪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上占据了42年的恩人郑大夫终于找到了。遗憾的是,此时,郑元龙已经去世多年,再也无法听到那位感恩戴德的患者家属憋在心里几十年的“谢谢”了。

  在赵穆宪老人确认之前,郑的家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对于郑元龙来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太正常了,根本没有说的必要。“像赵老这样比较极端的事不多,但是,爸爸被病人感激的事情很多很多。”郑元龙的女儿郑晓平说。郑元龙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特别为患者考虑,“爸爸那时候对患者特别照顾,只要能保证疗效,药越便宜越好,特别是对农村的患者,经常开药的时候问人家‘几分钱的药行吗’。”对特别困难的患者,善良的郑元龙经常自己掏钱给他们。这样的德医双馨的大夫,不知道要被多少人一直在心里默默惦记着感激着。

  “甘为人梯,关心群众,热心助人”

  寻访郑元龙昔日的印象,徐功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