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9年1月 第1期>> 正文

11.jpg

心外科与超声诊疗科采用“绿色介入”完成山东省首例单纯超声引导下左心耳和筛孔状房缺一站式封堵术

作者:心外科 发布时间:2019-03-06 字数:153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心律失常,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83%,年龄越大,房颤患病率越高。

  房颤患者容易在左心耳内形成血栓。左心耳是左心房延伸出的像耳朵状的“小偏房”,内壁凹凸不平。

fmm3008.jpg

  颤患者血流缓慢,容易在左心耳内淤积,形成血块。血块脱落,会沿着心脏大血管流向全身各处,最容易流向与心脏距离近、“道路”通达的脑部,堵塞脑血管,造成脑栓塞,也叫中风、卒中或脑梗塞。

  中风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致残率极高,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率比一般人高出约5倍。

  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中,90%的血块来自左心耳,因此有效的堵塞左心耳,能减少中风的发生。

  预防房颤所致脑卒中的传统方法是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治疗窗窄,需经常调整剂量和抽血监测INR,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低。另外,还有一些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虽然外科或介入消融技术可能消除房颤,但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消融房颤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目前“指南”推荐,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即使消融成功后仍需抗凝治疗,这正是左心耳封堵的必要性所在。也就是说,封堵左心耳可以减少或避免患者对抗凝药的依赖性。

  自从2015年3月左心耳封堵通过美国FDA认证以来,这项技术迅速风靡我国。但现有的左心耳封堵技术是超声测量为辅,DSA下引导为主的介入操作技术,患者需暴露于X线下,反复注射造影剂,操作过程中不能清晰显现左心耳及其周围解剖,遇到封堵器脱落、心脏穿破、心包填塞等并发症,不能迅速中转手术治疗,操作安全性有隐患。而外科介入是指在手术室内单纯超声引导下或在杂交手术室内开展的经皮或经胸微创心导管治疗术。这种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不需外科切口,不需照射X线,也不需注射造影剂,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无损伤,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介入”。遇到上述封堵并发症,能迅速中转手术,化险为夷。

  新年伊始,我院心外科的李红昕主任和超声诊疗科的郭文彬主任联手,在麻醉手术科的通力协助下,采用这种“绿色介入”方式,成功为一例房颤合并筛孔状房缺的患者进行了“一站式”双封堵治疗。这在山东省尚属首例,全国仅有少数几个医疗中心开展。

  典型案例:

fmm3010.jpg

  患者王某某,66岁,诊断为:“房颤、筛孔状房缺和高血压”。术前CHA2DS2-VASc评分4分,HAS-BLED评分3分,符合左心耳封堵指征。筛孔状房缺大孔直径9mm,伴轻度肺动脉高压,也有同期封堵指征。

  术中郭文彬主任首先测量左心耳的口径和筛孔状房缺的分布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然后,李红昕主任医师和张刚副主任医师配合,在单纯超声引导下,通过股静脉穿刺,封堵左心耳和房缺。他们克服了房间隔膨出瘤松软带来的不利影响,选择穿过房间隔的合适位置,顺利将输送鞘送入左心耳,采用封堵器准确卡位于预定位置。随后,他们又利用多发孔封堵器成功封堵筛孔状房缺。

  心内操作时间仅48分钟,取得圆满成功。术后4天患者痊愈出院。

fmm3011.jpg

  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的李红昕主任团队与超声诊疗科的郭文彬主任合作,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或全省率先开展了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的封堵或扩张以及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二尖瓣瓣周漏封堵等的外科介入治疗,涵盖十余个病种,多种不同的手术径路和方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结构性心脏病微创治疗体系,技术已推广至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超声引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术是他们近十年来的第三十项创新技术,标志着这种绿色介入技术已从结构性心脏病成功涉入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不忘初心,“绿色”先行,本着为患者提供最微创、最安全的治疗理念,这种“绿色”介入治疗一定会成为更受患者青睐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