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院报>> 2018年8月 第8期>> 正文

9.jpg

绵绵援疆情 默默仁医心——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王默医生援疆纪实

作者:焉然 贾小漪 发布时间:2018-09-30 字数:3655

fmm1698.jpg

  他是一名血管外科领域的医者,曾医路辗转,却始终坚守初心。精诚立业,仁德立心。他勤孜不倦,以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默默诠释着医者的追求和梦想,展现了一名当代好医生的风范,他就是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医生王默。

  出生于孔孟之乡的王默,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他儿时就有的梦想,1993年,王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工作,在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院里,王默作为科里最年轻的医生,白天换药、拆线、上手术台拉钩,晚上还要写病历,很晚才能回家。即便这样,王默也没放弃继续学习深造的梦想,2000年王默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攻读胸外科硕士学位,2003年继续攻读心外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来到省内首屈一指的百年老院山东省立医院工作。

  “很谦逊”、“好脾气”、“有耐心”,这是患者对他共同的评价,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遵循着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工作信条,每次医院组织“卫生强基、送医下乡”活动,王默都是积极报名,先后赴菏泽鄄城、威海文登、寿光、滕州、滨州沾化等地义诊,爱心足迹遍布齐鲁大地。在得知医院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时,王默主动请缨参与援疆工作。去年2月,肩负党和国家的重托、领导和同事的期望、亲人的担心与不舍,带着齐鲁儿女和省医人的深情大爱,王默行程五千公里,奔赴新疆喀什,开启了一年半的援疆之旅,和援疆同事一起谱写了一首大爱无疆的医者赞歌。

  术业求精

  把每一次诊疗做到最好

  在王默的行医路上,有件事情让他特别刻骨铭心。那是2013年的一天,王默接到姑父的电话,说自己肚子疼,待将姑父接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姑父得的是腹主动脉瘤破裂,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姑父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既往还有心梗,更糟糕的是姑父的动脉瘤属于比较复杂的解剖类型,手术风险极高。尽管王默和他的老师奋战了一夜,却还是没能挽救自己亲人的生命,痛彻心扉的他和表姐抱头痛哭,表姐哭着埋怨他:“弟弟,你怎么这么笨,得的是你们科的病,你连自己的亲人都救不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

  是啊,如果在关键时刻不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怎么对得起自己的亲人和以生命相托的患者呢?王默想到了去世界上心血管专业最好的医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去继续学习深造。这时,有身边的朋友劝他:“别去了,现在你已经有信赖自己的患者群体,每年在省内还有很多会诊,你走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王默却没有犹豫,因为他深知“术业求精,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013年9月,王默踏上赴克利夫兰的学习之路,这一年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15年,在血管外科领域工作的第7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成回国的王默积极协助自己的老师开展新技术,先后开展开窗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胸腹联合切口胸腹主动脉瘤切除重建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原位重建等一批在国内领先的技术,提高了我省在主动脉外科领域的诊治水平,最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和国际同步的最新技术给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和福音。

  “病人走进你的诊室,带着的是莫大的信任,甚至是以生命相托。很多疾病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难以治疗,或者因为患者有合并症而难以采用传统方式治疗,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微创的方法。山穷水复疑无路,我深深体会到那种焦急和绝望,我每次选择的都是再坚持一下。我相信,我多一份的耐心和坚持,一定会给病人多一线的希望。尽最大努力把每一次诊疗做到最好!”,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王默经常这样鞭策自己。

  妙手仁心

  勇于担当情系援疆

  尽管援疆之前,王默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初到喀什,王默依然被这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震撼了。所在的喀什地区肺科医院病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传染病房所在的楼房还是危楼;医院经费、设备严重短缺,连呼吸机、除颤仪等必须的设备都没有。由于住宿条件紧张,多名援疆队员挤在一套宿舍房内,屋顶还在漏水。越是艰苦的条件,越是要勇于面对。王默让其他队友先挑选房间,自己则住在了客厅里。由于饮食习惯、作息时间不同,大多数援疆队员初到喀什都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症状,王默得知后都会主动陪护、悉心照料。

  生活中的困难逐项克服,最大的考验来自工作。6月27日深夜,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打来求助电话,有一维族同胞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人已经休克,急需手术抢救。此前,地区一院没有单独开展过腹主动脉瘤手术,更没有破裂动脉瘤抢救成功案例。王默在接到求助电话后,毫不犹豫,直奔医院。来到医院发现病人已经休克,神志淡漠,收缩压只有70mmHg。面对患者家属急切的期盼和当地医生信赖的目光,他当即决定立即实施手术,否则无存活可能。但手术所需的器材却配备不全,又值深夜,飞机停飞,从最近的城市空运过来,最快也要等十几个小时。

  面对患者危重的病情、家属的期盼、同行的信赖,王默毫不犹豫走上手术台,先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血流,防止血压继续下降。巧妙设计手术方案,充分利用现有器材,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手术,病人出血停止,血压渐渐回升并稳定。十多天后,病人苏醒。事后从当地医生口中得知,这是整个喀什地区第一次成功抢救破裂腹主动脉瘤的病患。

  实际上,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考验,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足够的担当。因为在喀什,在这个距离乌鲁木齐还有1500公里的祖国西部边陲,援疆人员就是医院的技术支柱和患者的依靠,就是赋予病人第二次生命的天使。“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面对生命和风险、民族大爱和明哲保身,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这就是担当,这就是山东援疆人的风范!

  进疆以来,王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并指导喀什地区一院完成各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救病人于危难之中。

  倾情帮扶

  全力推动受援医院发展

  从来喀什的第一天起,王默就把自己视为喀什地区肺科医院的一员,把心交给喀什,将责任担到肩上。面对喀什地区肺科医院困境,考虑长远发展,王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积极探索医院发展新模式。作为喀什地区肺科医院院长,王默深入医院各科室调研,利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医院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他提出医院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制定强专科、大综合的目标,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精细管理。学科建设方面采用“补短板、强优势”的学科发展模式,新建重症医学科和心内科,补齐学科短板;建立结核二科、支气管镜室两个援疆示范科室,打造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一对一”人才帮扶机制,打造一支永不离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技术提升方面积极开展内科胸腔镜、无痛支气管镜、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术等新技术11项,多项填补喀什空白。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以绩效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医院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为了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王默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阿地力江主任建立“一对一”帮扶,王默说,他结对帮扶的目的,旨在能将技术继续留下服务当地群众。通过一年多的传帮带,阿地力江主任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现在已经能熟练的处理各种常见的主动脉疾病,既开展了与民族同志的“交流、交往、交融”,也实现了援疆结束“人走,技术留下”,继续造福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目标。

  行稳致远

  省立医院是最坚强的后盾

  山东省立医院十分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先后派出数十名业务骨干赴新疆、青海、西藏、江西等开展对口支医工作。“作为这次援疆工作的先锋之一,省立医院是我们最坚强有力的后盾。”王默对此深有感触:“援疆其实是一场彰显大爱情怀的坚守,更是一场前方奉献、后方支援的互动。”

  2017年,山东省立医院安排喀什地区肺科医院多名业务骨干来院免费进修培训,为肺病医院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两家医院还达成意向,由山东省立医院向喀什肺科医院捐赠支气管镜、胸腔镜等价值百万元的医疗设备。不仅如此,王默到新疆后,医院党委副书记管善卫、总会计师王春玲带领工作人员赴新疆专程探望慰问。每逢过年过节,医院都会安排专人到王默家走访慰问,留下联系方式,切实为王默解决好后顾之忧。医院的关怀让王默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更加积极踏实地在做好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山东省立医院注重公益、积极担当的优良传统和医院文化,这种医院文化早已深入每个省医人的内心,并固化成一种理念和习惯。

  去年12月,组织任命王默为喀什地区肺科医院院长。王默拿出“二次援疆”的勇气,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谋划在疆工作,不断进行调整,引领着医院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重症医学科已开始收治病人,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幅提高;援疆示范科室建设初见成效;心内科建设初漏端倪;师带徒成果显著,即将结业考核;自动化药房和静配中心均已动工……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他从医的信念。“不辱使命,敢于担当”这是他入疆时的誓言。在喀什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默默追求着,坚守着,为民族团结努力践行着……不忘初心,不负相托,用医术治愈患者,用仁心诠释医道,不论前路多么漫长,有了这盏“明灯”,王默的医学之路就会充满光明和力量。